“快看!”
逛街时,朋友指着一个路过的男生言之凿凿,“他绝对是gay!”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总是声称自己有很离奇的能力,可以通过细微的线索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同志。而且猜对的情况占多数。
当你硬要他们举例的时候,他们也能煞有介事地罗列出所谓的「典型同志气质」,比如包括以下几点:
爱干净,穿着讲究,品味和审美更好的男性(审美像gay一样是对直男最大的夸奖);
举止抓马,表情夸张,渴望成为关注中心;
相比于足球篮球,更喜欢排球、羽毛球、网球的男生;
短发、穿衣中性、绝不穿裙子的女生等。
(同志听了想打人……)
看到这里,同志以及撑同志反歧视的朋友们,先不要着急骂人。
显然,上述判断是基于对同志群体的刻板印象产生的。在部分异性恋的观念中,典型的同志指的是举止较为女性化的“娘gay”和男性化的“铁T”,这些相对来说都比较容易辨识。
但当我问我的同志朋友们,他们是怎么确定一个人是不是同志的时候,朋友都给了一个相似的回答:“就是感觉,看一眼就知道Ta肯定是。”
而心理学家也发现,人们似乎存在一种直觉力或者第六感,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是同志,也就是俗称的「基达」(Gaydar=“Gay”+“Radar”,又一个简单粗暴的合成词)。
基达的正确率可以达到60%,略高于随机猜测概率。比如《SKAM》中的Eskild就是Gaydar灵敏的一员。
那么,究竟什么是基达?
当我们遇到新朋友时,我们习惯于先上下打量一番。通常可以很直观地判断出他们的性别、年龄、社会阶层和其他个人特征。
我们也会大概地判断出我们是否会喜欢这个人,这个人是否值得我们的信任。我们的社会直觉运行很快,有时候似乎还挺准的。
Gaydar属于「社会直觉」的一个部分。它有点类似于普通人的时尚感,职业感或者审美,都属于“看一眼,就知道”的。
看到这里,或许你也会像小天使Isak一样,抛出了灵魂拷问:
“那基达是怎么工作的?”
基达的工作机制是怎样的呢?
心理学家向参与实验的人呈现不同照片,请他们就照片中人物的性取向做出判断。结果发现,人们的判断通常依据于4A线索:
1. Adornment:
指衣着和发型风格。
外在的装饰是人们表达自己性取向、性别、社会阶层,甚至种族时,最为浅显的社会线索。
例如,国外的同志会选择穿着带有彩虹或者独角兽等元素的T恤,这些都是所谓的“同志ICON”。现在正好是6月同志骄傲月,家家户户各大品牌都推出彩虹元素的产品。
(穿这个出门,感觉就是在脑门上写着“I'm gay.”)
《暮光之城》的女主角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在出柜之后,立马剪了帅气的圆寸头,彻底换掉着衣风格,经常T恤夹克素颜出街。
对于男性而言,与异性恋男性相比,男同性恋者对自己的衣着和发型往往更加上心,造型看起来更加精致。
但是,通过装饰判断错误率很高。毕竟,现在穿的最花俏的往往是直男……
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年轻男女,无论性取向如何,都是凹造型的一把好手。
2. Actions:
指人们在移动时所展现的姿态。
生活中可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光看走路姿势就能认出一个熟人来。研究证明,人体动作线索如指纹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童年早期就已经形成,它也是最直观的依据之一。
心理学家发现,在走路时,男同性恋与直女相似,更倾向于摆动臀部;而女同性恋与直男相似,会倾向于像摇摆肩膀,大摇大摆走起“海步”。
在Gay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移动姿态,就是当一个Gay与另一个男生擦肩而过的时候,Gay会保持头部不动,但眼睛会斜着打量对方。
3. Acoustics:
指与讲话有关的非言语线索。
非语言线索包括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等,研究发现相对于异性恋群体,同志们在讲话时会呈现更多的非语言线索,也就是俗称的“戏比较多”。
这个不用过多解释,给大家一张图感受一下被很多同志奉为偶像的,一说话戏就超多的小S:
4. Appearance:
指面部特征。
一个让人惊讶的结果是,人们可以在看到个体照片0.1秒后,就成功判断出性取向。即使不存在其他装饰线索(移除纹身、眼镜、底妆和发型等等),仅仅保留脸部图像,这一结论也同样成立。
但如果判断的时间足够久,准确率并不会提高。如果人们被要求在作出回应之前仔细考虑他们的判断,猜对的概率反而会下降。
这可能意味着有意识的注意会干扰Gaydar的直觉加工和处理。总而言之,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你的性取向就已经被锁定。
基达也有男女差异吗?
研究发现人们都更擅长判断女生的性取向,正确率有64%;而在判断男生的性取向时,正确率仅有57%。
因为心理学家发现,只要直男的面部存在些微柔软的或女性化的特征,个体就很容易错把直男归入到同志的类别下。而一张面目线条相对刚毅的女生脸,并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长相清秀的男孩子可能有困惑过自己为何屡屡被传性取向扑朔迷离??大概和我们对性别的社会期待相关,社会对男性的普遍要求是:像钢筋一样笔直。
毕竟在我们的文化下,与一个淘气的女孩子相比,一个玩芭比娃娃穿裙子的男孩更可能会被认为是有问题的。
换了一种说法的刻板印象
虽然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要以貌取人。但依然有很多人相信可以依靠自己的“直觉”来了解他人。
我们一直在抵制刻板印象,而对于男女同性恋的刻板印象(stereotyping),就是掩盖在gaydar的幌子之下的。
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的研究者们做了一个实验,来证明gaydar究竟是真实存在的直觉能力,还是人们臆想出的迷思?
他们告诉第一组被试:分辨一个人是否是gay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能力;而告诉第二组被试:gaydar只是换了说法的刻板印象,第三组什么都不说(控制组)。
结果发现,那些被告知gaydar真实存在的人,会更多、更快速地把一个人判断为gay。
gaydar这个标签这鼓励了人们运用自己的刻板印象。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只是个人的小嗜好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我的gaydar就是很灵敏啊。”
事实上,gaydar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灵敏。
在实验室中,gaydar高于50%的准确率根本说明不了什么。别忘了,现实生活中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约为3-8%。在这样一个95%都是直男直女的世界中,60%的判断正确率意味着,100个人中,有38个异性恋被错误地认为是同性恋。
有的人之所以会觉得自己分辨gay很准,很可能是由于可用性偏差(人们只记得自己判断正确的例子),而且生活中大多数时刻,你的猜想并没有机会得到证实。
正如性学研究者金赛博士所提到的:
这个世界上并非所有事情都非黑即白。性取向应该是个光谱般的分布,而非同志或直男/女这样零与一的两端。
所以,事实上gaydar在区分同志与直男/女的界限究竟在哪里很难说清楚。更何况,窥探别人的隐私,并以此作为谈资一点都不酷。
与其判断一个人的性取向,不如致力于成为一个被同志与直男女们都喜欢的人,对吧~
参考资料
Cox, W. T., Devine, P. G., Bischmann, A. A., & Hyde, J. S. (2016). Inferences about sexual orientation: The roles of stereotypes, faces, and the gaydar myth.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53(2), 157-171.
David Ludden. (2017). Is gaydar really a thing? Psychology Today
Joshua A. Tabak. (2012). The Roles of Featural and Configural Face Processing in Snap Judgments of Sexual Orientation. PLOS One, 7(5): e36671.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036671
N.O. Rule, N. Ambady. (2008).
Brief exposures: Male sexual orientationis accurately perceived at 50 m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4, 1100–1105
Rule, N. O. & Alaei, R. (2016). “Gaydar”: The perception of sexual orientation from subtle cue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 444-448.
公众号原创文章归简单心理版权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和个人不得擅自转载和二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