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落 苏
□赵柒斤
以前对家乡人称茄子为落苏很不解,闲翻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才知,落苏乃很古老的叫法。
《酉阳杂俎》前集卷十九“草篇”谓:“今呼伽,未知所自。成式因就节下食伽子数蒂,偶问工部员外郎张周封伽子故事,张云,一名落苏,事具《拾遗本草》。”再翻唐开元时宁波籍大医学家陈藏器所撰的《拾遗本草》,终于在“昆仑瓜”条下见其踪影:“茄子也,一名落苏,一名昆仑瓜。”由此可见,唐代后期,茄子的名头没“落苏”大。那么,为什么古人要用文雅的“落苏”称呼一种普通的紫色蔬菜呢?
传说五花八门,不过,最靠谱的还是无名氏所编《五代贻子录》上的说法:“盖以其味如酪酥也。”的确,这很形象地描述了茄子煮熟时的式样。“落苏”之名很可能由“酪酥”而来。现代人也许不解,厨艺再高的人又怎能把茄子烹饪成“酪酥”呢?其实,从我国最早提及茄子的文献《僮约》(文中有“别茄披葱”的记载)看,至少在汉武帝时代,茄子已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但因科技、信息落后及交通闭塞等原因,当时不可能大面积推广种植茄子,故而能吃到这种“进口果蔬”、称其“味如酪酥”也就不奇怪了。
到南北朝时,落苏已广泛种植。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不仅介绍了其种植方法,还于卷九“素食篇”中推广了一道菜“酱烧落苏”:“缹茄子法:用子未成者以竹、骨刀四破之,汤渫去腥气,细切葱白,熬油令香,香酱清、办葱白与茄子俱下,缹令熟,下椒、姜末。”段成式也特别提到了岭南茄子:“宿根成树,高五六尺。”这说明唐代后期,两广地区的农人已熟练掌握了茄科茄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的栽培技术。不过,据宋初官至户部尚书的陶穀所著《清异录》载,落苏的本名叫茄子,其既有紫色、紫黑色,也有白色和淡绿色;形状既有圆形、椭圆形,也有梨形、卵圆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