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英剧《性爱自修室》回归啦。
延续前两季的口碑,第三季的豆瓣评分依然稳稳地维持在9.1分。
还没看过的朋友们,赶紧去看看这部爱情喜剧,保准让你又哭又笑。
故事发生在莫戴尔高中。
男主欧蒂斯,有一位做性治疗师的妈妈珍。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学到了不少理论知识。
机缘巧合下,欧蒂斯与女主梅芙一起在学校开设了性爱诊所,专为身边的同学处理与性相关的困惑:
无法让另一半高潮,是自己的尺寸问题吗?
常常伪装高潮,被男友发现了,怎么办?
做爱时总担心表现不好,十分焦虑,有什么方法?
乍一看,这些问题颇有些“大尺度”,但它们是许多人在「性」上真实遇到的困难,也都在剧里得到了认真的探讨。
更让人欣喜的是,它没有止于「性」,还挖掘了由「性」折射出来的深层次问题:
我是否喜爱、接纳自己的身体?
我是否愿意倾听、重视自己的感受?
这段关系,是健康、平等的吗?
所以,今天也想借这部剧和大家一起聊聊:如何通过性与爱,让自己成为一个真实有力量的人。
1
从「性」开始,练习关照内心感受
在《性爱自修室》的前2季中,欧蒂斯分别遇到了2个十分相近的求助案例:
第一季中的一对情侣,山姆和凯特,两人因为做爱时要开灯还是关灯争吵得很厉害。
山姆希望开着灯,因为这样能更好地享受性爱;
但凯特希望关灯,因为她无法接受自己裸体的样子,更是下意识地觉得男友一定认为自己很恶心。
第二季中,一个叫奥利维亚的女生,每次快到高潮时,就会用枕头捂住男友的脸。
这让男友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还误以为她得了恋物癖。
直到和欧蒂斯咨询时,才吐露实情:我高潮时的脸很难看。
凯特和奥利维亚的共同点在于,她们完全认同了这样一个想法:真实的自己那么丑那么差劲,怎么可能会被喜欢?
而欧蒂斯的开导,帮助她们学会分出一部分自我用来自我关怀,照顾那个被评判的自己:
做爱时感觉被窥探、感到脆弱,这都是很正常的感受;
只有接纳和喜欢自己真实的一面时,才能相信对方的示爱。
剧中,除了因为担心自己不够完美而无法全情投入以外,还有一种典型的情况是:假装高潮。
一个叫艾米的女孩子,做爱时总习惯于迁就别人的需要。直到男友史蒂夫发现她在假装高潮时,她才第一次被问到:你想要什么?
可艾米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更没有尝试过开发自己的身体,自然就陷入了懵逼状态。
直到欧蒂斯建议她尝试自慰,了解自己的身体,她才终于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体验到遵从内心感受带来的快乐后,她也练习着不在人际关系上委屈自己——离开总欺负自己的朋友,主动选择真正彼此关心的友谊。
性,是一面真实的镜子。利用好它,我们就能学会和真实的自己建立连接:
自慰或做爱时,
我产生了哪些感受、哪些想法?
我喜欢什么样的亲热方式?讨厌什么样的行为?
我可以怎么做,来照顾自己的感受,满足自己的需求?
这样的我们,拥有爱自己的力量,也能帮助另一半更了解自己,建立互相满意的关系。
2
从「性」开始,练习做真实的自己
除了青少年,这部剧也同时把目光对准了中年人:莫戴尔高中的校长迈克尔和他的妻子莫琳。
第二季中,珍在学校里开设诊所,莫琳也瞒着丈夫前来咨询。
她尴尬地坦言:很难想象自己到死都要躺在这个男人身边,因为他已经6年没有碰过自己了。
后来,在珍的帮助下,她尝试用玩具自慰,终于久违地体验到了高潮。
当莫琳发现自己就可以满足自己时,不禁想:为什么还要委屈自己和一面没有感情的墙壁生活在一起呢?
于是,一次买菜回家后,她平静地通知丈夫:我想离婚。
这无异于往平静的湖面扔下了一颗炸弹,迈克尔生气地搬出家,住进了学校。
离婚后的莫琳虽然依然思念丈夫,却过得更加自由舒爽了:
以前出去吃饭喝东西,丈夫点什么自己吃什么,现在可以自己做决定;
交到了新朋友珍,两人一起喝酒跳舞,坦然谈论自己的性幻想;
还认识了新的男朋友,实现了性生活自由;
但对比之下,迈克尔就过得很惨了。
第三季里,他的校长职位被撤。此后一段时间,找工作四处碰壁的他,只好借住在哥哥家中。
可哥哥从未真心关心弟弟,甚至不顾他的面子,当着许多人的面嘲笑他的厨艺。
而这也让所有观众看到,他成长为一个冷漠的人背后,究竟经历了什么。
和不少男孩的成长经历类似,格罗夫拥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在他面前,哭泣和示弱是绝对不被允许的行为。
而哥哥为了不被霸凌,也选择和父亲站在一边,嘲讽迈克尔的脆弱。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迈克尔和珍有了这样一场对话:
谈话的最后,珍让他试着找到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
他想起童年时唯一温馨的记忆:看妈妈做饭。
于是,便开始学着下厨,一点点找回生活的乐趣。
后来,甚至还主动和妻子示好,两人有了6年以来的第一次做爱。
莫琳的勇敢离婚,不仅帮助自己拾回了自由与快乐;也促使丈夫迈克尔有机会去触碰自己的内心。
通过离婚,两人都成长为了真实有力的自己。
因为他们愿意尝试体会内心,跟随感受,而非刻板地遵从社会灌输的教条:
作为男人,要表现得像个男人,必须坚强;
作为女人,男人能赚钱就行,要求那么多干啥;
身边大多数人的婚姻,都是凑合着过,为什么还要费劲折腾呢?
一个人越用这些所谓的理性捆绑自己,真实的需要就会被压抑得越深,生活也会化为一潭死水,变成我们用“理性”给自己打造的牢笼。
正如乔布斯所说:
重要的是信任你的感觉,追随你的心,而不是头脑,因为你以为自己头脑中的东西,其实常常是一些教条而已。
这时,我们开始用真实的自己触碰世界,世界也会回应我们的渴望。
3.
享受性爱和生活的人,都有爱作依托
前面提到的《性爱自修室》里的这些角色,他们在改变之前,真实的自己是隐匿不见的:
对自己的真实一面充满评判:我很丑,怎么会真的被喜欢?一定要隐藏起来;
很少倾听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跟着别人来就好了;
被社会教条控制:必须坚强,不能流露情感需求和脆弱;即使讨厌婚姻,也应该凑合过下去。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内在动机》一书中这样描述这类人:
有些学生说,如果抛开“应该”“必须”和“不得不”这些词,他们就没有真正的自我意识了。
在最糟糕的情况下,学生们甚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他们正受到他人要求的控制。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压抑内心的自我。
我不得不从他们持续表现出的焦虑、刻板的行为模式,以及他们对自己该做什么的坚持中推断出他们当前面临的困境。
也就是说,长期忽视内心感受、迫使自己遵从教条的过程中,他们真实自我的种子不敢发芽生长。
于是,无论是在性上,还是在生活选择上,都难以跟随自己的内心。
为什么会这样呢?
德西认为:真正自我的发展需要支持自主——需要无条件的接纳和爱。
那些没能倾听、跟随自我的人,很可能在成长过程中被播下了这样一个信念:只有满足他人的要求和条件,我才能得到认可和尊重。
渐渐地,自己怎么想就变得无关紧要,真正重要的是活下去——按照社会和别人认可的去做。
这样安全不费力,也几乎不会出错。但自我却因为压抑而变得愈发萎缩,心里也被焦虑抑郁充斥。
那些曾经得到无条件接纳的人,他们知道,自己之所以被喜爱和认可,是因为他们选择做真实的自己,与是否满足社会和他人的期望无关。
所以,比起隐藏或忽视自己、跟从别人和教条,他们更习惯于倾听内心的声音:
我现在的感受和需要是什么,我怎样可以更好地照顾和满足自己的需要?
研究也发现,当一个人因为自主而非迫于外界压力而行动时,才更容易往积极的方向持续改变。
表面上看,欧蒂斯和珍,是帮助他人解决了性方面的问题;
但深入去想,你就会发现,他们真正做的,是让那些求助者学会聆听和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只有真正内化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诚地对待自己,也能勇敢地表达需要,追随自己的渴望。
这样的我们,才更容易享受性爱与生活。
《性爱自修室》像是现实生活的理想版本。
现实的一面是,每个角色都如我们自己、身边的朋友家人一样,会遇到性与爱的困境。
而说它是理想版本,是因为它展现了我们向往的一面:
经由生活设下的挑战,愿意承认不足,学会聆听内心,并用真实的自我和他人碰触、磨合,一步步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做到这点的关键在于,我们愿意用爱去承接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