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干什么?当然是和我的老朋友们聊天
“任何领域的专家最后都有一个归途,那就是去研究人。把人性研究明白了,才有可能拿捏人性,才有可能争取合作,才有可能解决问题。所以我的爱好就是这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大家好,我是小游。
“一个有基本智慧的人就会明白不要介入他人的因果,尊重他人命运。”
这句话大概是这么说,对我来说一直很难做到——最主要是不想做到。
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让我觉得这句话其实极端重要。可以说真正改变了我的想法,让我可以知行合一。
和大家分享,自勉也勉人。
帮助别人,我们本质上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人情,被需要,被夸奖)——但大多数时候会获得比较失望的结果。
因彼时彼刻提供帮助时,往往是一种说不清的感性与冲动,但人的大脑算力截止于帮助为止了。
也就是说,帮助以后的后果无法估计。
这就带来了重大风险。
最近同僚跟我讲了这么一件事。
他说和一个30多岁的朋友吃饭,朋友讲自己就快要订婚了,给女方的彩礼钱也准备好了。
然后他好奇,问彩礼钱多少。
朋友说60多w,他们打算在婚前买房所以还得再添点。
这时候,他问了一句
房子上写谁的名字呢?
那位朋友说,“她的呗。”
然后他就开始善意地提醒,就是一些很常见的婚姻法规定,尤其是财产归女方这种问题。
朋友很吃惊,当时也不太高兴。说回去再商量一下这件事。
最后这件事情当然没谈好,他们分手了。
他讲完以后,其实我首先问的是“你干嘛管这种闲事呢?”
他说“那女生摆明了是一骗子嘛,我朋友做也不合适,我就给他讲一下风险。分了也好。”
其实我不关心这件事情的具体细节,我更在意的是那个朋友的位置。
这件事无论那个女生是不是骗子,他介入了都要承担责任。
如果他不提供帮助,别人大概率要么自己查到了婚姻法相关规定,要么顺利结婚。
无论怎样,对别人都是好的结果。
但是现在,他介入了这件事情,所以他也要承担这个结果。
这件事在我脑子里滚了几个来回,我仔细理了一下帮助别人这个问题。
首先说帮助为什么对别人没必要吧。人们很多时候知道怎么做,当时没有那么做,一定是有他自己目的。
但是无论哪一种,都是对于别人非常隐私的问题。
对这方面提建议会让目标本来就清晰的朋友朋友非常不爽,
会让没目标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朋友非常纠结。
1.你确定是在拯救他吗(这事对于他来说是好还是坏)?2.他想要被拯救吗(不是需要)?3.处理这件事情自己在安全的位置吗(我觉得这个最重要)?
现在帮别人之前,我都会仔细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那是因为我不懂一个道理,有些人就是会自愿选择做让他们利益受损的事情。
比如失去了1,获得了2,但是我不知道——一切总归有他们的理由。
他们高兴就好了啊,就是这么简单。
做一个尽职的朋友,去帮助别人的目的——本身也就是让他们感到自在。
但是在之前我总是自以为是去帮别人。往往在我以维护别人利益为出发点时,然后收获一个特别糟的结果,不过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换一型:目的达到了帮助了别人,但是把自己放在不利的位置,最终自己利益受损。
2.诉棍型:别人觉得太麻烦或者不太想让我帮助,所以最终获得结果别人也并没有非常开心。
3.我比别人还着急型:别人可能不想我帮助,认为吃亏也比破坏人际关系要强。所以在我帮助的过程中还会劝我算了算了,撤诉吧。
而且他们往往会觉得,侵犯他们权益的人也有可以体谅的地方,只有这个所谓的提供帮助者是多管闲事。
4.“受助者恶意型”心态:以前在《人性的弱点》里看到的观点,意思是说,通常助人者会对被帮助的人感情更重,因为这是主动付出;被帮助的人接受了好意,反而表现得冷淡。这是由他们的自尊心所决定的。
我不是要探究人性的阴暗,消极不是我的作风。更何况我发现,这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反应——有问题的是自以为是提供帮助的人。
既然帮助别人的深层原因只是为了自己,那么我们获取认可的途径应该尝试改变——而不是从他人身上获得。
去做一件费力也不讨好的事情。
如果讨好,我们又走向了讨好型人格的另一个错误,更加远离了自我。
所以,既然面对一条怎样都难以把握的道路,不如让帮助变得更加克制,不如停止用自己的眼光审视别人。
而不是患得患失,希望帮助别人却适得其反,纠结自己的存在感,自负地提出自己的想法,让他人与自己都疲惫的单向付出。
就像《被讨厌的勇气》里说:“纵使被说坏话,被讨厌,也没什么好在意的,因为对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对方的课题,擅自背负别人的课题,只会让自己感到痛苦。”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9613.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