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观新闻评论员 余姝满 张立峰
最近,2024年各地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已经陆续结束。不少考生在社交平台分享录取专业,再一次牵出对“四年前听张雪峰报考土木工程进入天坑”“选张雪峰推荐专业的毕业生后来怎么样了”这类话题的讨论。
“张雪峰现象”代表了高考填报志愿的咨询热潮,有人认为他“打破信息屏障”、“讲了大实话”;有人认为他就是打胡乱说、误人子弟。褒奖也好、贬低也罢,不能否认的是,张雪峰确实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流量,“张雪峰现象”产生“张雪峰效应”。一定程度上,被他点名表扬了的专业,录取分数飙升了,而那些被他“打死”的专业,在录取分数上则出现下滑。
在如今高考志愿填报中,普通家庭存在巨大信息差,还夹杂着“不浪费一分”的心理、“毕业好就业”的期待、“专业太多难以抉择”的焦虑,等等。在错综复杂中、在踌躇不安中,张雪峰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些需求,成了那个“给出确定答案的人”。有的人通过他化解焦虑,有的人被他激化了焦虑。
实际上,有媒体采访了当年选张雪峰推荐专业的毕业生,走进他们真实的学习及工作情况。从采访来看,他们并没有因为选择了其推荐的专业,而实现所谓的“平步青云”。学习的过程、人生的进程,和大多数人一样,也是在迷茫、忙碌、找寻中,一步一步前行。
在社交媒体上,有些曾被张雪峰看好的专业,现在却被不少人抱怨进入“寒冬”。比如,曾经家长眼中的“香饽饽”土木工程,近几年招生爆冷,陷入“提桶跑路”的尴尬。张雪峰的专业性遭到质疑。从中或许可以看到,每一个选择都有风险,张雪峰也不能“包熟”;每一个专业的可能性都是无限的,很难被简单定义、精准预测。
“选张雪峰推荐专业的毕业生后来怎么样了”这一话题,从本质来看,戳到大众痛点的,其实不是“张雪峰”这个名字,而是一直以来,大家对高校专业冷热变化背后折射的社会变迁的关注,即个人成长怎样与社会发展同步同向,“跟上这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的教育和学校应该做得更多。
社会在发展、需求在更新,热专业、冷专业,是动态变化的。冷热常变化,努力恒久之。对于个体而言,理性观之、平和待之,选了专业就努力为之,应该自有一番风景。
文案:余姝满 主播:张立峰
摄像:余姝满 剪辑:张立峰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0690.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