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保观,(https://xueqiu.com/4195703616/301452162)
近日,安邦保险集团以及旗下安邦财险进入破产程序的消息在业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是作为曾经资产规模高达2万亿、创造过辉煌业绩的保险巨头,在真正宣布退出历史舞台时,还是不免让人感到唏嘘。
安邦不是国内唯一一家破产的保险公司。截止目前,我国仍有三家保险公司宣告破产,分别是东方人寿、国信人寿以及最受关注的安邦保险。
本文我们将盘点这三家保险公司破产背后的主要原因、破产之后的处置措施以及这些反面教材给整个行业带来的警示和思考。总结这三家公司走向覆灭的共同点,混乱、违规的公司治理是失败的根源。
1
投资失败、陷入财务纠纷,
东方人寿成为第一家破产的保险公司
作为我国第一家破产的保险公司,东方人寿成立于1997年,注册资本8亿人民币,是第一批全国性的人寿保险公司,也曾经是全国第五大人寿保险公司。东方人寿于2003年年底被银保监接管,并在2004年5月宣布破产。
东方人寿从成立到宣布破产,时间并不久,满打满算不过七年时间,还曾在2003年申请上市。那么这家被寄予厚望的保险公司,为何短短数年就土崩瓦解,最终走向破产呢?
据悉,东方人寿的股东擅自将公司注册的8个亿放在了德隆系证券公司投资国债。德隆系是指以德隆证券为核心公司,德隆集团为控股公司,由证劵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共同组成的庞大金融集团。在当时德隆系强大的实力下,大众认为德隆系旗下产品的投资安全性和稳定性相对来说更有保障。
虽然此番操作在今天看来有点天方夜谭,但当时还处于监管机制不健全的年代似乎也说的过去。然而此次投资不久之后,德隆系证券公司通过承诺保底和固定收益率来吸引存款的方式,被指控操纵证券交易价格、挪用资金等多项罪行,德隆集团一夜倒塌。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德隆集团暴雷后,东方人寿委托给德隆系证券公司的巨额委托资金不知去向,其股权被悉数冻结或抵押,同时还被发现了利益输送、财务造假等诸多问题,无奈被银监会接手。期间东方人寿也一直在多方寻求重新复业的方法,但是因为股权和债权的诸多因素一直未被批准,随后宣布破产。
表面上来看,东方人寿破产是因为投资失败导致的资金链断裂、注册资本金不足,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公司盲目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导致无法应对突发事故从而破产。
好在东方人寿并未真正开展具体业务,所以没有消费者的权益受到影响。而后续东方人寿并没有接受重整,相关牌照也被保留,一直到2020年年底,上海一神秘买家以0.16元/股买下了东方人寿8000万股代持的股权,其中交易的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2
成立4个月就宣布破产,
国信人寿成最短命保险公司
作为国内第二家破产的保险公司,国信人寿被业内戏称为“最短命”的保险公司,从成立到破产清算只有短短4个月。国信人寿也是安邦保险破产之前,我国唯一一家直接被撤销的保险公司。
国信人寿于2004年被获批保险公司牌照,2005年2月在上海正式成立,注册资本为5亿人民币。开业初期,国信人寿的种种布局让人眼前一亮。公司重点发展银保渠道,快速在银行渠道中拿下93家网点,当时在银保渠道中甚至可以媲美平安这样的头部保险公司。
正当人们认为国信人寿要开始大展拳脚之时,国信人寿总经理突然向监管举报本公司有资本金出逃等系列问题,银保监会查实之后迅速对国信人寿进行了许可证注销,并在6月份进行了破产清算。
而核心管理层与股东发生利益冲突,也成为国信人寿分崩离析最主要的原因。前者认为自己帮助公司拿到了保险牌照,应该是大功臣,后者认为花了真金白银为公司注资,理应掌控实际控制权,理念冲突之下,悲剧由此发生。
与东方人寿一样,因为国信人寿成立时间较短,还没能售出保险单,因此也没有消费者的权益受到损害。但是旗下有六亿元的赠送保险业务,被监管交由太平人寿承担,总体而言没有引起重大影响。
3
从辉煌到破产,
安邦的故事给行业敲响警钟
相比于前面两家保险公司,安邦保险无论是体量还是造成的社会影响都要更加广泛。
回顾安邦保险近20年的发展史,堪称传奇。2004年安邦保险成立,最初只是一家小规模的财险公司,但成立第二年保费收入便突破了十亿,并先后把公司业务延伸至寿险、资产管理、银行、租赁等多个领域,公司规模如同坐火箭般开始了疯狂扩展。
2016年,安邦保险迎来了巅峰时刻,保费收入达到了5041.33亿元,相较2015年增长超过200%,在世界各地拥有3万名员工,资产规模达到3000亿美元。
但在安邦保险高歌猛进的背后,风险开始渐渐浮出水面。2016到2018年期间,安邦保险的内在隐患开始一一显现。先是公司涉嫌违规被禁止申报新产品,而后原董事长吴小晖涉嫌经济犯罪被起诉引起行业震动,随后公司被保监会强制实施接管。2020年2月,安邦保险召开股东大会,决定成立清算组,并解散公司。至此,一代保险巨头从神坛跌落,进入了清算倒计时。
安邦保险破产清算时间线
仔细回顾安邦保险破产清算的时间线可以发现,安邦保险的问题其实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公司内部问题早已暴露。
管理层变动频繁,内部管理混乱
安邦保险的管理层一直被外界所诟病,在变动频繁的同时内部管理也极为混乱。我们知道,管理层的变动往往会影响公司的决策和执行力,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在2017年,安邦保险的董事会成员数量进行了大缩水,由原先的12位缩减为9位。此时的安邦保险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董事会成员的变动让安邦保险在风浪中更加摇摇欲坠。
此外,2018年安邦保险其原董事长吴小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依法提起公诉,包括制作虚假财务报表、骗取中国保监会的销售批复,虚构偿付能力,擅自转移巨额资金等等,这也给公司的正常运营和财务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赌博式的投资策略过于激进
说到安邦保险的投资策略,毫不夸张地说可以用疯狂两字来形容。2011年安邦保险以50亿元拿下成都农商行35%股份,在获得宝贵的银行牌照的同时,也使得自身资产规模得到了成倍式增长。至此,尝到甜头后的安邦保险,正式开启了疯狂的收购之路。
安邦保险投资项目
从上表可以发现,安邦保险投资涉及到了多个领域,包括银行、保险公司、酒店、养老机构、房地产公司等等。安邦保险整个收购史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在2014年,花费近2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纽约华尔道夫酒店,震惊中外的同时,也让大众认识到了什么叫做财大气粗。2016年6月,安邦保险以122亿美元收购连锁酒店巨头,也是公司有记录以来最大一笔的海外投资。
然而盲目扩展的安邦保险,却忽视了内部风险,迟迟无法兑现的投资回报也让自身债务不断积累,最终导致资产负债不匹配,加速了破产清算的进程。
市场风向改变,监管进一步加强
而市场风向的改变以及监管的进一步加强,就像是一根针,让膨胀的安邦保险一戳就破。
2013年至2016年期间,因为监管政策的放宽,取消了最低保证利率限制,给了保险公司更大的行使权,于是安邦保险乘着东风大力销售万能险产品,保费规模开始翻倍增长。但随后原保监会对中短存续期产品进行了限制,并在2017年禁止安邦寿险申报新产品三个月,安邦保险的保费收入开始急转而下。
从2018年开始,安邦保险销售的中短存续期产品出现了满期交付和退保高峰的现象,进一步加速了安邦保险的重组和清算。
毫无疑问,安邦保险的清算破产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遭遇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为了拆掉这颗巨雷,由原中国保监会牵头,多部门合作,为应对安邦系风险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引入资本、股权重整、资产拍卖等等。
当然,要将安邦保险旗下众多的股票、债券、牌照、债务、海外投资项目一一进行清算,无论对于监管部门还是市场参与者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
安邦保险主要资产处理进程
具体来看,2018年保险保障基金注资608亿,用来应对安邦保险风险,并清退了大部分股东,同时剩下的203亿以及作为大家保险的注册资金。2019年,大家保险挂牌后,顺利接手安邦保险的部分保险业务、资产以及负债。同时在2018年、2019期间,安邦旗下多个主要金融资产和不动产资产先后被拍卖或清仓。
大众最关心的保单方面,原银保监会成立了专门的存量保单兑付团队,对满期给付和退保人群进行负责。一直到2020年2月,安邦于2015年至2017年发行的1.5万亿元中短存续期理财保险全部兑付。
一直到2024年8月,监管部门批复同意安邦保险进入“破产程序”后,安邦保险的处置终于接近尾声。
这三家保险公司的破产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监管层面来说,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拉高监管红线,引导保险公司更好地控制风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无论公司规模大小,都需要注意公司内部管理稳定,优化投资策略和相关产品,加强市场竞争力,时刻保持警惕。希望行业能从这几起案例中吸取教训和经验,避免步入后尘。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0750.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