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一旧书,2006年藏本,纸质较厚,翻来翻去,纸张早已散落。这是一本《曾国藩家书》,不厚,按时间顺序,收录了曾国藩的131篇家书。如今,又细读一遍,圈划之间,仿佛在聆听一位智者、一位老人的谆谆告诫,句句话语如春风化语,润人心田。特别是曾老临终前写给家人的那一篇家书,字字珠玑,发人深省。文中要义在于四句话:慎独则心安,致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这四句话中,前两个字说的是“功夫”,后两个字说的是“效果”。慎独,主要是“诚其意”,言思行合一,不欺人,不自欺,此心常能“快足宽平”;致敬,是要安于当下,提振精神,“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求仁,是利他,敢于担当尽责,在他人的回应中感受生命的意义;习劳,是“尽人事”,只管做到自己本分的事情,其它交给天意。“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代大儒,临终之前,他把一生的学养、修为,浓缩为极其平实的四句话,情之切切,语之谆谆,言短意长。能读到这样家书,洞悉曾公一生习得,一生经验,可学,可做,可成,遇见这样的“善知识”,也真是人间幸事!
曾国藩是一个极其好学的人,一生格守求学之道,孜孜以求,从无间断。早年写给弟弟的书信里,他也谈到了在京为官时,结交的许多文朋好友,相互砥砺,共同切磋,不断成长,可谓春风十里。同时,他还为弟弟身在乡村,以无明师、无益友为遗憾。可见,有位好老师,有位好兄长,有位好朋友,是人生成长中的重要加速器。虽然师长不好求,但是,读书可以稍做弥补,犹如我们有幸能读到的“曾文正公家书”。关于读书,曾国藩在家书里也讲了很多,他说,读书可以让人变化气质,可以改变一个人骨相。他说,不能一日无书,读书贵在有恒。他说,读书的目的只有一个——进德修业,倘若读书之后,与“德”无补,与“业”无益,徒为标榜,这不是真读书。
家长,绝非闲书。一本家书,也能窥见传统文化的山山水水。读此书,我想至少有两大好处:
一是通过浅显的语言,可以理清儒家思想脉络,抓住传统文化精髓,让后学者少走弯路。前段时间,翻吕思勉的《秦汉史》,在评价先秦诸子学说时,他说,道家理论宏大,但苦于无法落实。我认为说得有道理。虽然“道”讲的是究竟真实,但是,真正落地,推广于社会,还是要靠儒家思想。儒家文化经过了几千年的浸润与碰撞,有很强的实用性与生命力。每个中国人,都无形中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学习践行儒家,也才能更好地经国济世。如今学人常贬低儒学,是仅看到了枝叶,没看到主干。但是,儒家思想主要讲了什么?什么才是儒家的真思想?我们怎样才能习得儒家思想?看似容易的问题,真正做到拨云见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苦于无门径,常在门外徘徊,或误入岐途,不循正道。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终身向学,习以为用,有真学养善知识。他通过一封封写给家人的信,让我们知道,物格在于致知,诚意在于力行;让我们明白,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只要一生向学,孜孜不倦,终有所成;让我们通晓,我们能做的只是“尽人事”,天命可知而不可违,做好自己,乐观通达,才是儒家的真性情。
二是曾国藩一生历经坎坷,位高权重,辅佐三位皇帝,兵革戎马,宦海沉浮,可谓透悉人性,沉悟世事,其言语有足够事例佐证,不尚空谈,其言说,可信可学可用。例如,他一生求学,常常教子侄读书要专,要勤,要恒。专,一本没读完,不读其它书;用功如掘井及泉,老守一井,才是真功夫。勤,就是要安分耐烦,天明即起,从不浪掷光阴。恒,就是坚持,写字,宁短勿断,一日不辍;写日记,他给后人留下了1500多万字;凡事只要坚持,就会在时间的影子里照见功夫。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进德修业,这才是“为己之学”。例如,他反复告诉家人要俭仆,当官以不贪财为荣。家人要珍惜光阴,黎明即起。对人要谦和,不傲不多言。居高位,常思退引,不浪得虚名。这些都是金玉良言!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3736.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