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国圣人两个半,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
孔圣人历来被大家尊为圣人,但是王阳明和曾国藩为什么能到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王阳明天资聪颖,是百年难得的一个奇才,他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看法,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由心而动。
这让王阳明做一切事情都心安理得,对待任何屈辱都处之坦然。
王阳明做人内心自足,这种将良知藏于内心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
而曾国藩天资平平,凭着自己吃得苦、耐得烦,在一片夹缝中闯出了一片天地,做事的态度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做人王阳明,内心自足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
在王阳明看来,无善无恶是静态时候的表现,有善有恶是气动的表现。
在起心动念之间,如果我们自己的内心茫然,就会不知所往,甚至连自己究竟是对是错都分辨不清。
因此, 只有秉持一颗安定、清净之心,才能将世间事看破,身处繁华闹市而不为所动。
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曾向他请教:“为什么天地间的善难以培养,而恶却难以去除呢?”
王阳明认为,因为心中有善恶之念,引发好恶之心,才导致为善或为恶。
他用花草来举例。
当人们想赏花时,就认为是好的,而它周围的杂草都是恶的,因为那些杂草影响了赏花的效果;
而当人们要用到那些杂草时,又认为它是善的。
人们都希望自己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过得开心快乐。
但是,生活并不是一条康庄大道,更多的时候,是一条布满荆棘与陷阱的崎岖小路。
如果遇到困难,无法跨越,就会陷入一个可悲的怪圈,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抱怨上。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曾经是状元,再加上王阳明天资聪明,自己也十分努力,因此很多人对王阳明也报以厚望,希望他在科考中一鸣惊人。
但是,事实是,王阳明参加了三次会试,前两次都落榜了,直到第三次才考中。
当同科的人都为落榜而感到羞耻时,王阳明却说: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在他看来,有上榜之事,就有落榜之事,不要过分在意,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生活的一部分。
只有调整好心态,才能减轻痛苦,享受快乐,内心自足。
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中有句: “心若被困,天下处处是牢笼;心之所安,矮瓦斗室也是人间天堂。”
的确,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世界上有两种人,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
幸福的人,并不是他们的人生道路一帆风顺,也不是他们才华超群。
而是因为他们善于把控自己的内心,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绚丽的彩虹,能在狂风暴雨中看到美好的未来,并时刻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会为眼前的困境而沮丧。
而不幸的人,恰恰是内心被困,才有了不同的命运。
做事曾国藩,持之以恒
曾国藩的天资十分平庸,甚至略显迟钝,和他同僚的左宗棠、李鸿章等都是人中龙凤。
曾国藩既没有祖山的靠山,又没有突出的资质,但是最后却成为“中兴第一名臣”、“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分析原因,与他做事持之以恒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自从识字以来,经历了许多事情,到二十八岁了,却仍然没有什么见识。
从前喜欢的,过一段时间就摒弃了;旧的喜好抛弃了,新的喜好马上又改变了。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能坚持下来,也就无所建树。
后来,曾国藩下定决心,要改掉自己的不良习惯。
他通过刻苦读书,成绩优异,被咸丰皇帝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对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来说,这就已经实现了寒窗苦读的目标。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就此放弃刻苦读书的习惯。
他还为自己制定了十二条课程,虽然身体多病,但是十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理学典籍和文史知识,为后来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上他坚持不懈,建功上他也没有放弃。
在建立湘军的初期,曾国藩曾经多次吃败仗。
咸丰四年初,湘军练成水路是1.7万人,在湘潭会师。曾国藩撰写檄文声讨太平天国,向太平军进攻。
但是,浩浩荡荡的水陆师首站就遭到了太平军的埋伏,险些遭到歼灭。
曾国藩大败之后,并没有气馁,而是重新募兵练兵,修造船只,配备炮械,两个月后,曾国藩又一次对太平军发动进攻。
湘军水师收复岳州,曾国藩喜不自胜,不料,又陷入包围中,这次不仅惨败,还损失了一员大将褚汝航。
曾国藩这时向朝廷上报称湘军屡败屡战,请求严惩。
没想到朝廷看到曾国藩写的奏章,认为曾国藩虽然连遭失败,但仍然顽强战斗,其忠心可嘉,不但没有严惩,反而更加重用曾国藩。
曾国藩从中得到了鼓舞,振奋精神,重整军务,与太平军血战到底。
最终,湘军成功攻破天京城,成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一位有功之臣。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的人生旅途沼泽遍布,荆棘丛生;
也许我们追求的风景总是山重水复,不见柳暗花明;
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勇敢的气魄,坚定而自信地学习曾国藩呢?
因为我们坚信:所有的成功都来之不易,都必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都需要恒心和毅力。
豁达乐观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常读王阳明,让我们的内心归于平静,看淡荣辱,泰然处之;
常读曾国藩,学习他不放弃,坚持到底的恒心和毅力,让我们在做人处事上向着更加完美的方向迈进。
要想活得轻松快乐,走出困境,就应该向王阳明学习,时常净化内心;
要想取得成功,做出一番事业,应该学习曾国藩的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就会取得成功。
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将二者结合起来。
王阳明的内心自足,就是要我们面对困难、挫折,都能以平常心处之,做到豁达乐观;
而曾国藩的持之以恒,就是我们说的做事踏踏实实。
把二者结合起来,就是豁达乐观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
王阳明的一生飘逸洒脱,内心自足;曾国藩的一生倔强执着,低调谦卑,都值得我们学习。
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以入世事,炼出世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作者:三立书会会长
来源:三立书会(ID:sanlishuhui)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修习曾国藩每日“十二课”,再笨也能成人成事
能否守住一个“恒”字,是决胜人生的关键因素。
曾国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中国近代史上最后一位大儒。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人物,却也是历史上出了名的“笨人”。
梁启超曾在《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一文中,对曾国藩做出这样的评价:
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挫。
称曾国藩年少时并非超凡绝伦的天才,甚至是同龄孩子中资质最愚钝的。
那么一个处处不如人的笨小孩,究竟是怎样成长为一代大儒的呢?
曾国藩曾在家书中总结自己取得成功的八字经验:
人但有恒,事无不成。
这八个字的意思,正是我们常说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虽然这句话的道理我们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却并非易事。
我们常说,世间最难战胜的不是对手,而是自我。
曾国藩也曾清楚认识到这一点,他说: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平凡的人之所以平凡,正是因为偷懒懈怠才碌碌无为;
杰出的人之所以被埋没,也是因为骄傲自大而放弃了对理想的坚持。
能否守住一个“恒”字,是决胜人生的关键因素。
曾国藩在三十一岁那年,给自己定下了每日十二条必修课:
1. 主敬
外表整齐,内心端正。
闲来无事要凝神静气,处理事情时则要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时刻保持心态明朗,就像初升的太阳。
2. 静坐
不论时间早晚,每天必须坚持静坐一小时,体验沉下心来思考感悟人生。
3. 早起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熬夜、不贪睡,珍惜一日之中最好的时光。
4. 读书不二
一本书还没有读完,就先不看其它的书籍。
随手乱翻根本算不上读书,对自己道德学问的增长也全无半点益处。
5. 读史
读史可以使人明善恶,懂得为人处世的正确做法。
为己为人,都应当坚持。
6. 谨言
说话要小心谨慎,这是为人处世的第一等功夫,应时时刻刻细心留意。
7. 养气
养得一身正气,为人光明坦荡。
能够做到表里如一、存光明正大之念,行光明正大之事。
言行皆无可背人之处,自有正气蕴藏于胸中。
8. 保身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
因此要注意节制操劳、节制欲望、节制饮食,重视保养自己的身体。
9. 日知所亡
将每日读书做事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便于自省。
今日事今日毕,一定不要把事情拖到明天去做,否则会越积越多。
10. 月无亡所能
每个月必须创作几首诗文,用来检验自己学识增长的成果。
不可以一味地懒惰拖延,这样容易使远大志向丧失殆尽。
11. 作字
早饭后抽出时间来练习书法。
把所有文字方面的应酬,都当作练习书法的机会。
晨起练习书法,有助于戒除一天的浮躁情绪。
12. 夜不出门
晚上绝不外出应酬玩乐。
夜晚是天地、人体之气收敛闭藏的时候,此时外出会使人精气耗损,神情疲惫,荒废休养的功夫。
▽
曾国藩给自己定立了修课原则,为此,他在一生中坚持写日记,把每天的所做所为,认真检讨,如实地记录下来。他的日记,一直写到临终的前一天。综观他写下的100多万字的日记,其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自警自责的语句。
要做到自警自责,反省尤为重要,这也是个人修养,慎独之大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谁没有说过假话?谁没有说过大话?谁没有嫉妒他人?谁没有伤害他人?谁从来不好女色?谁从来不占他人便宜?谁敢拍着胸膛对自己或者苍天说,我从来不做亏心事?没有,从来没有。只有过错的大与小,多与少,或者你所犯的过错是人人都会犯的,是人们可以原谅的,可以接受的,但不能说你从来就没有过错。只要是人,有七情六欲,就有人的弱点和局限。曾子为什么“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为了少犯过错啊!
《周易)说,君子“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尚书》也说:“改过不吝(吝啬)。”这一方面告诉人们过错是难免的,另一方面也告诉人们要有过必纠,有错必改。然而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很多人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也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可真正让他改正过错,那就很难了。圣人之所以少,是因为知错必改的人太少了;况且很多过错都是美丽的过错呢?比如看见一个美丽的姑娘,情不自禁地想她,虽然自己不会伤害她,也不会告诉她,只是情不自禁地想她,甚至过了好久也还是想到她。这个过错太美丽了,以致很多人都不认为它是一个过错。
所以,曾国藩说,知己之过失,承认它,并且改正它,毫无吝惜之心,这是最难的。豪杰之所以是豪杰,圣贤之所以是圣贤,就在这里。磊落过人,能透过此一关,寸心便异常安乐,省得多少纠葛,省得多少遮掩,还有那修饰装点的丑态。改正一个过错,哪怕它很小,很轻,它都会使你身心更加轻松,无愧无悔。
在中国古代,曾国藩大概是对自我反省和批判最多的人之一,不仅严厉,而且苛细,如针如刺,直指心灵中最漆黑的部分。也许你不佩服他的功业,不佩服他的道德,也不佩服他的文章,但你不得不佩服他对自我剖析的勇毅。仅在1842年冬天,他就连续一个多星期,写下了诸如说话太多,且议人短。“细思日日过恶,总是多言,其所以致多言者,都从毁誉心起;”“语太激厉,又议人短,每日总是口过多,何以不改?”对于友人的忠告,曾国藩则强制自己虚心接受,力求改过。邵蕙西曾当面责他“交友不能久而敬”、“看诗文多执己见”、“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他视为“直哉,吾友!”并决心“重起炉冶,痛与血战一番”。
他在三十三岁之前吸水烟成癖,每天早起即吸上一袋烟,当1841年9月开始戒烟后,时断时续,反复无常,也是通过写日记责其过:“不能立地放下屠刀,则终不能自拔耳;“客去后,念每日昏错,由于多吃烟,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言,明神殖之。”自开始“戒烟以来,心神彷徨,几若无主,遏欲之难,类如此矣!不挟破釜沉舟之势,有济哉!”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改过,凭其坚戴之力,终于戒绝了烟瘾。此外,从他所作的铭联镜言以及格言警句单字等,大都体现了他要借以提醒自己不忘改过、立志自新的精神。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道德具有两重性。这种两重性体现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可以说,传统封建道德这两方面同时复杂地体现在曾氏身上。“一方面,由于曾国藩对封建礼治的狂热追求,使他在与农民革命力量的对抗中具有舍身卫道的精神与咬牙励志的顽强毅力。另一方面,由于曾国藩对封建道德的执着虔诚、重视身心修养、讲求自我控制与意志锻炼,使之与晚清贪禄保位、卑污昏浊的上层权贵相比较,具有一些不同的精神素质。
正因为如此,当太平天国后期的领导人沉缅“水陆珍倒”、“玉盘金杯”的宫廷生活时,曾国藩却以“战战兢兢,死而后已”,“困知勉行,夜以继日”作为心中的最高律令,未追寝息地运筹帷醒,苦心经营,全力以赴地争取这场你死我活的阶级大搏斗的胜利。
曾国藩正是凭借着对“十二日课”的坚守,成就了晚清第一名臣的美誉。
而后世子孙对其精神的传承,也成就了曾氏家族数百年的荣耀。
王阳明: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王阳明,作为“千古第一完人”,他用一生告诉我们: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有句话说的好,改变别人是神经病,改变自己才能成神。而改变自己,不外乎修身、养性和践行。
揣摩他人,不如端详自己
王阳明说:“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友人问他:“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做人之基为修德,修德之重在修心,疑心生暗鬼,便会以己度人。
然而,万事万物皆是人内心的投射,我们所看到的不堪,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丑陋。
苏东坡曾与佛印在林中打坐。
佛印对苏东坡说:“观君坐姿,酷似佛祖。”
苏东坡听后很高兴,对着佛印开玩笑说:“上人坐姿,活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得意地向苏小妹报喜。
苏小妹捂嘴一笑:“心中有佛,看谁才像佛。”
苏轼大笑,相比起来,自己的内心不是肮脏的吗。
心中有风景,眼前才能无是非。
更何况,你不是我,怎知我走过的路,心里的苦与乐?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所以,有些话听过就好,不必当真;有些事知道就好,不必说破;有些人看清就好,不必拆穿。
人生很短,我们无法决定身外的事情,与其费尽心思揣摩他,不如把时间用来正视自己。
正视自己,是一种内心的自省。
懂得自省,可以摒弃愤世嫉俗之心,让心胸开阔。
以包容的心态看他人,以真实的眼光看自己。
当我们愿意面对真实自己,常思己过,莫论人非时,就能完成修身立命。
心驰神往,不如耐住寂寞
王阳明的“心学”常被误以为是空想。
实际上,他不仅自己主张“人须在事上磨。”还劝导弟子:“别悬空虚想,要在事上磨。”
他曾问:“过去未来事,思之何意?”
古圣贤告诉我们,思前想后,是欲望在作祟。
欲望多了,会让人失去本心,沉沦欲海,无法自拔。
《鬼谷子》里讲到:“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也。”
与其心驰神往,沉沦欲海,不如守住寂寞,待到花开。毕竟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 王阳明被贬龙场,研读四书五经,甚至把自己关在石棺中,最终悟道成圣。
- 苏轼被贬黄州,曾一人在禅院书写《易传》。
- 周平国刚到北京无亲无故,住在地下室,一个人四面墙,完成了第一本随笔。
这些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怨过往,不奢未来,耐得住寂寞。
因为他们懂得,寂寞是人生的常态。
人只有耐住寂寞,经受磨练,才能在顺境中不迷失,在逆境中不沉沦。
有句俗语这样说:“不受烟火不成神,不受折磨不成人。”
阅遍世事的人才懂得,心驰神往只能让人“心满意足”,而不能让人“心想事成”。须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生不怕磨,好比在熬粥。
“熬”是一种修行,熬得出智慧,熬得出功力,熬得出境界。
如诗中所说:“人生好比粥一锅,煎熬滚煮耐琢磨。宜急宜徐看火候,酸甜苦辣自张罗。”这其中有咸有甜也有酸,耐住了,就好像煮茶越煮越香。
细细品味时,才体会到熬出头的那份平淡真实的悠然与优雅。
想的再多,不如马上去做
有人说,没有异想,哪来天开。
殊不知,“异想”与“天开”之间,是“笃行”在连接。
王阳明说: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为学》中有一个故事:
两个和尚,一个穷,一个富,都想去南海。
穷和尚想到就做,拿着一瓶一钵就走了。
富和尚用了一年思考去不去,又用了一年做计划;第三年做足准备。
当他要出发时,才发现穷和尚已经回来了。
如此对比,富和尚思来想去,也没去的成;而穷和尚想到就做,结果心想事成。
人生最悲哀的往往是:我当时真的应该那么做,却没有那么做。
世上没有万全的想法,一个想法也不会永远属于一个人。
一味地想象,而不去做,那是自欺欺人。
大部分的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没有行动。
古往今来的成功者,无不是做事果敢无畏,想到就做。
想成功的人很多,但成功的人却很少。只因,想的人多,行动的人少。
思考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即便跌倒,也胜过无谓的徘徊。
一个人,活在自己的情绪里太傻,活在自己的思想里太假。
与其看轻别人,不如看清自己。
毕竟,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心,自己懂。
做好自己,从“心”修行。
☆ 【红馆】致力于 “ 好文 ” 推送,并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所发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留言联系。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3930.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