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章一 业农世家,艰巨付儿曹
但以箕裘承祖泽
孝闻乡里的父亲
性格刚毅的母亲
曾门家法的传人
章二 景仰乡贤,跻身士林路
湖南与湖南人
陶澍与湖南经世派的崛起
早年两知己
曾门第一个进士
章三 锐意功名,阅经世文章
圣贤英雄皆可为
砥砺人生的师友
改易品性的艰难历程
得不到“炭敬”的穷翰林
理学之外的经世学问
章四 走向高官,日进安民策
37岁的部级高官
关注巨变,厌恶官场
高位不失书生本色
署理部务,每日“自课八事”
陈民间疾苦,指皇帝缺失
章五 生死不弃,文人领山农
不忍坐视桑梓之痛
别开生面,赤地立新
取法“戚家军”
精神训练与思想灌输
章六 场面狭小,人事两茫茫
越俎代庖,不避嫌怨
群疑众谤,移师衡州
筹办水师,意在长江
营垒内部的矛盾
潜龙在渊,四拒旨令
章七 初试锋芒,屡败且屡战
传檄出师,“胜过百万兵”
出师不利,首次自杀
咬牙立志,整军妙高峰
左、胡相助,“引用一班正人”
攻取武汉,有功不赏
言辞激烈,重劾崇纶
调和诸将,胡林翼抚鄂
“东南大局,似有转机”
章八 困顿江西,艰难受辱时
兵败湖口,再次自杀
惶惶终日,塔齐布之死
“闻春风之怒号,寸心欲碎”
仰食他人,艰难经营
同年反目,参奏陈启迈
罗泽南援鄂
罗泽南之死
蓄势待机,曾家军入赣
章九 一生三变,大彻大悟
“家门有大故,游子心不安”
委曲心事,委军守制
反躬自省,全无是处
身在纯庐,心系军旅
国需报销,为部费发愁
追思先人,改葬父母
朝野奏起,重返军营
下册
章十 历尽艰辛,方有立足地
援浙援闽,均未成行
三河惨败,精锐尽失
磨砺人才,李鸿章入幕
不去四川当“作客”
兵分四路,“办窃号之贼”
初战太湖,进围安庆
署理江督,“天意岂有转乎”?
章十一 运筹帷幄,安庆为重心
钦差大臣走稳着
总督立规矩,政事新气象
曾国藩大开口,左宗棠出山
身困祁门,进退维谷
应否“勤王”,左右为难
章十二 攻取安庆,受命辖四省
旋转之机,取势千里之外
大战败英王
人琴并亡,为胡林翼请功
关注朝局,“虚望太隆”
章十三 天京城下,如临渊履冰
谋取江浙,别立淮军
“中华之难,中华当之”
态度强硬,解散“阿思本舰队”
曾国荃孤军逼金陵
惊心动魄的四十六天
章十四 东南无主,不问鼎轻重
紧缩包围圈,围死金陵城
凄风腥雨秦淮河
杀李秀成之迷
部属“劝进”,扑朔迷离
章十五 持盈保泰,功高不震主
乱世功名,尤为难处
推权让利,老庄学说最好
韬光养晦,留淮裁湘
曾、左龃龉,留下百年谜底
“重整河山”,勉力为之
章十六 剿捻失败,黯然回两江
僧王战死,奉旨平捻
万难迅速出征
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寇”
降伏悍将,约法三章
防河不成,师老无功
疑谤丛集,求退图保全
位高权重,难以息肩
章十七 倡办洋务,“为中国自强之本”
近逼卧榻,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师夷长技以制夷!
设厂制造,“为中国自强之本”
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开历史先河与不可克复的矛盾
章十八 勉为其难,任直隶总督
晋见慈禧,位列汉大臣之首
改造绿营,兴办练军
清理积案,整肃吏治
兴修水利,防杜河患
章十九 办理教案,“论理”“论势”两为难
天津教案,震动朝野
不吝一死,再立遗嘱
左右为难,委曲求全
谤议丛积,众矢之的
曾国藩的外交方针
怅惘无限,三任江督
章二十 毁誉不计,忧江山倾圮
审定“刺马奇案”
整军经武,致力自强
“日夜望死,忧见宗社之陨”
痛自刻责,期待“三不朽”
长逝金陵,生荣死亦哀
章二十一 功业文章,影响过百年
经世求变,近代儒宗
兵为将有,外重内轻
满汉力量对比的变化
湖湘文化之传承
青年毛泽东,“独服曾文正”
章二十二 是非成败,盖棺不定论
说曾国藩的评价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谳之则为元凶”
成功的军事家
精神楷模
毛泽东与蒋介石
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
港台学者的见解
冯友兰先生的新观点
主要参考文献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3937.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