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参数  行业  机械  设备  教师  系统  公司  企业 

曾国藩和左宗棠相爱相杀的三十年:言听计从到恶语相向最终都和解

   日期:2024-12-26     浏览:92    移动: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quote/13995.html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日(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在南京西花圃散步,突感觉脚麻,被儿子曾纪泽叫回书房休息,不久便端端正正坐在椅子上去世。

曾国藩和左宗棠相爱相杀的三十年:言听计从到恶语相向最终都和解

当时人们纷纷猜测,左宗棠和曾国藩关系交恶已经近十年了,一定不会前来致祭。没想到左宗棠不但来了,还送来了他的挽联: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论知人善用英明,为国尽心尽力,我自愧不如曾国藩(字元辅);我们既像琢磨玉石那样不留情面地指出错误,又能同心协力情比金坚,我俩不辜负平生的交情。这挽联,是对两人关系的最好注解。所以,左宗棠和曾国藩晚年关系不好几乎不曾往来是真的,但并没有到彻底决裂的地步。

为何世人盛传左宗棠与自己恩师曾国藩割袍断义、彻底决裂?要怪就只能怪左宗棠口无遮拦、锋芒太露的性格。

一、左宗棠:天资聪颖但命运却和他开了个玩笑
  • 左宗棠天资聪颖,5岁跟着父亲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在长沙府试中就考中了第二名。
  • 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考试中多次名列第一。
  • 1832年,他在参加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中又考中第一,成为年轻的举人,风华正茂,前途无量。
  • 但命运似乎故意和左宗棠开玩笑,此后的6年中,他连着3次赴京参加会试,均不及第,举人竟然成了他科考最高等级。

年少成名的左宗棠,难免不甘和愤慨,他给夫人的家书中说:“榜发,又落孙山。从此款段出都,不复在踏软红,与群儿争道旁苦李矣!”

科举不过是一群小儿争抢路边的苦李子罢了——满满的酸葡萄心理,他心有不快不吐不快的性格也由此可见一斑。

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正如他后来所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

左宗棠终究非池中之物,他并没有在京试的失意中走向人生的沉沦,也没有像有些落第文人那样从此寄情山水了此一生,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除了攻读儒家经典,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甚感兴趣。

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很快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重。

  • 早在1830年,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长龄即“以国士见待”。
  • 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1837年的春天,时任两江总督的陶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

春殿语从容,甘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

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陶菏看了对联后很开心,他接下来走进县公馆,只见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

其意即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自己的知己!陶无法不激动。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这些诗文的作者正是左宗棠,时任禄江书院山长。

陶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

  • 陶还以封疆大吏之尊,提出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桃,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
  •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

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

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宗棠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

此番会见临别时,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左宗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此联遂成千古绝唱。

林则徐临终前还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二、曾国藩:一见如故为左宗棠开辟仕途通道

左宗棠一生的功名,真正开始的时间是在咸丰二年。

  • 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成为张帐下幕僚。

湖南巡抚张亮基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从此“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张亮基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

  • 同样是咸丰二年,当时的曾国藩母亲病逝,曾回到湖南为母亲办理后事,却正好赶上太平军猖獗,咸丰又任命了他为湖南团练大臣。

在长沙,湖南的巡抚张亮基以及他的幕僚左宗棠和曾国藩有过一次会谈。在这次会谈中,左宗棠俯观天下大事,言之滔滔,要言不烦,把曾国藩和张亮基都变成了他的听众。

曾国藩有点吃惊,他深感这个左宗棠果然名不虚传,虽然他只是一个举人,但是他的见识实在配得上他湖南诸葛亮的名号。

曾国藩对左宗棠非常佩服,而左宗棠之前也听过曾国藩的很多故事,如今一见,对曾国藩的见识有所好感,觉得果然没有让他失望。

两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因公务而书信往来不绝,交情日厚。

  • 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

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湖南省在太平天国横冲直撞的局面中,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也连连奏捷,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效,一时间就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赞语。

曾国落后来因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地位显赫,督两江,领四省。由曾国藩推荐而受提拔的官员不在少数,时人也有“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

  • 太平天国与清朝战事胶着,正当用人之际,于是曾国藩便特意向清廷上折推荐左宗棠。折中曾国藩盛赞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并称当非常用人之际,应破格录用,对时局大有好处。”

由于曾国藩的极力推荐,左宗棠被清朝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的头衔,随后被曾国藩派往湖南招募湘勇。

从此以后,左宗棠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将领,须臾不可或缺。后清政府曾有意调左宗棠前往四川督办军务,征求曾国藩意见,曾国藩认为左宗棠“思力精专,识量远大,勇敢任事,可以独当一面。”

但突然调走左宗棠,又无异于断其臂膀,曾国藩考虑再三竟然婉言谢绝了清廷的谕旨,从中可见曾国藩对左宗棠多么器重。

三、性格迥异:一刚一柔终究没能互补

大量史实表明,曾国藩在两人交往后期,对左宗棠的信任程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曾国藩寄来的书信中,处处对左宗棠以兄弟相称,而自谦为弟。左宗棠似乎也摸透了曾国藩的秉性,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然而,左宗棠、曾国藩两人在表面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的同时,也并非毫无矛盾。

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虽然才华横溢,却多次进京赶考终未及第,因而左宗棠始终十分敏感,稍有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可引起比较激烈的反应,而且言词辛辣,令人不快。

曾国藩有一次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这样的客套话,左宗棠很是不快,说道:“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

曾左两人真正意义上的关系破裂还在湘军攻克南京城之后。

攻陷南京后,曾国藩向朝廷奏报:

克复金陵,所有悍贼被一网打尽,并特别指出:“城破后,伪幼主积薪于宫中,举火自焚。”

不久后,左宗棠也上奏了一折,称:

“据金陵逃出难民供出伪幼主洪天贵福于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被太平军将领黄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伪幼主名号,召集太平军余众。”

这件事,其实是曾国藩没有弄清情况就急着上奏,最终闹出了乌龙。按正常情况,作为门生身份的左宗棠应该帮恩人老师打个掩护,将危机化解才是。

但嫉恶如仇的左宗棠,眼里容不得半点砂子,他认为这样做是欺君罔上,是“不忠”。

曾国藩迅即上折反驳左宗棠称洪天贵福可能已死而黄文金为纠合太平军余众伪称尚存,这是古来常有之事。

曾国藩的言外之意是指责左宗棠虚张声势,不过是邀功请赏而已。左宗棠看到此奏后,马上又上书为自己进行辩解,对曾国藩言词激烈,口诛笔伐。

左宗棠后来在出任陕甘总督过湖北时,与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谈到自己和曾国藩绝交的原因,他直言不讳地说“过错在曾文正者七八,而已亦居其二三。”

左宗棠晚年,曾经为一幅叫《铜官感日图》的画作序,铜官就是曾国藩当年对阵太平天国,屡败屡战,在靖港惨败后准备投湘江自杀的地方。《铜官感旧图》,画的正是曾国藩当年准备自杀,被手下人死死拉住的情景。画的内容本来就已经很是敏感了,但左宗棠写的序更是耐人寻味。左宗棠看完画,大笔一挥,写了这样一段酸不溜及的话:

“公(曾国藩)不死于铜官,幸也;即死于铜官,而谓荡平东南,诛巢馘(古代战争中割掉敌人的左耳计数献功)让,遂无望于继起者乎?殆不然矣。”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曾公没有死在铜官,是幸运的。但即便他死在了那里,难道国家就没有能够扫平东南一带,消灭黄巢(洪秀全)、尚让(杨秀清)这等乱臣贼子的后起之秀吗?恐怕也不是这样。寥寥数语,鄙夷与嘲讽洋溢纸上。言下之意是,我左宗棠不让曾国藩,绝不比曾逊色。

左宗棠对画上关于曾国藩的“污点”极尽嘲讽其实不是即兴发挥,因为在当初曾国藩“自杀”事件发生时,他还说过更过分的话。咸丰四年四月,曾国藩率湘军在长沙和太平军交战,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曾国藩羞愤难当,要投河自尽。左宗棠赶来看他,大骂他是“猪子”,也就是大笨蛋,“难成大器”,说他这点小事怎么都想不开呢?

两人的矛盾,源于两个人性格上的不同,左公性格激烈刚直,是非明断,曾公却深谙韬晦,不徐不疾,完全不在一个节奏上。

民国著名的清史学家萧一山在《清代通史》中将曾国藩与左宗棠对比:“国藩以谨慎胜,宗棠以豪迈胜。”

四、攻错若石:我心依旧向明月

左宗棠一直还对自己科举不第的往事耿耿于怀,虽然后来贵为军机大臣依然不能释怀。当年西征新疆的时候,朝廷正在进行科举,左公就上折子说自己要回去参加考试,慈禧深知其心,便直接赐了他进士。

后来大量的史料记载可以看到,心直口快的左宗棠怼的人可不只有恩师曾国藩。对于很多他看不惯的人和事,他都会一通狂怼,经常表现出“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架势。

1. 在《李鸿章传》中,梁启超写道:李向来待人傲慢轻侮,俯视一切,唯独面对曾文正,他事之如严父,执礼恭谦。

2. 在清法战争之后,清朝打了胜仗,却失去了做越南宗主国的资格,当时左宗棠刚刚收复新疆,他对这件事非常看不惯,痛骂道:李鸿章比列强更坏事!

李鸿章是和他并列的“中兴四臣”之一,同为老师曾国藩提拔的门生,在外务处理方面比左宗棠成就要高出不少。但两人因“塞防”还是“海防”的争端势同水火,左宗棠说起这位同门师弟从不“口下留情”。

  • 对于两个学生的矛盾,曾国藩也表现得不偏不倚:“论兵战,吾不如左宗棠;为国尽忠,亦以季高为冠。国幸有左宗棠也。”
  • 左宗棠晚年的时候,逢人必骂曾国藩。而曾国藩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豁达,始终以佛教经典《心经》来开解:不见不闻,不诟不詈。

他们俩从道光十四年开始认识,一直到同治三年断交,长达30年的友谊算是十分漫长了。同为一代名臣,他们虽然晚年意见不合,但从不因个人恩怨而在公务上掣肘对方。

曾国藩为左宗棠西征筹饷,始终不遗余力,而且推荐自己最得力的湘军将领刘松山随之西征,左宗棠在陕甘新疆建功立业皆赖此军。因此后人评论说:文襄之功,文正实助成也。

恩师去世不久,左宗棠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大概说了这样的意思——

从前我与曾国藩彼此之间的争论,可以说是除去世事的变化,一点也没有待人处事寓于心机的意思。在这感情悲伤没有闲暇的时候,还有理由与他负气吗?‘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两句话也久见于我写给朝廷的奏章中,并非我从前对他诋毁今天对他赞誉,孩儿你应该知道我的心思。

我与曾国藩所争的,是有关军国大计方面不同的意见,而不是争权竞势所能比的。对那些心术不正、妄加评定之词,何不一笑置之呢?

这是两人关系盖棺定论的心迹剖白吧,君子和而不同,修身养性是明智,直言不讳也是品格,最终能和衷共济心照不宣,才是真正的修为。

左宗棠去世时,李鸿章为他送上挽联: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3995.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