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参数  行业  机械  教师  设备  系统  公司  企业 

湘军攻下天京后,曾国藩、左宗棠相互弹劾,是默契还是反目成仇?

   日期:2024-12-26     浏览:103    移动: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quote/14049.html

引子:

湘军攻下天京后,曾国藩、左宗棠相互弹劾,是默契还是反目成仇?

太平天国起义后席卷南方数省,满清的八旗和绿营纷纷败下阵来,不得已朝廷下旨让地方上的乡绅自办团练武装用以镇压太平军。当时在老家守孝的副部级(侍郎)官员曾国藩决定响应号召筹建湘军,可是他虽然有名望能召集来人,但是他没有钱。曾国藩就想了个勒捐的办法。说白了就是绑票,谁家有钱,把人绑了来,让其家人捐银子赎人,否则就是为富不仁,不忠于朝廷。

这一招确实有效,很快军费就有了着落。但是,曾国藩千不该万不该把曾任两江总督陶澍的儿子陶桄绑了,虽然此时陶澍已死,但是威望还在,此事惹得巡抚骆秉章亲自来做工作,但是曾国藩还是不领情,硬是让陶家捐了银子,才把陶桄给放了。这陶桄还有一个身份,他的老丈人是左宗棠。

左宗棠此时是骆秉章的幕僚,这左师爷也不是吃素的,他就联合他亲家在湖南的学生手下们,把曾国藩给赶出了长沙城。曾国藩灰溜溜地把军队从省城长沙搬到了地级市衡州。

湘军训练场景

曾左反目后,左宗棠逢人就提这件往事,说梁子就是那时候结的。可是,让人疑惑的是,此事之后两人并没有交恶,反而是越走越近。左宗棠是性情耿直之人,如果心里搁着这么一块石头与曾国藩亲密共事十余年,这不是他的性格,也不符合他的为人。两人交恶的真实原因从一开始就让人匪夷所思,历史上也颇多争议。

曾左交恶的迷雾

曾国藩、左宗棠都是晚清中兴名臣,洋务运动的先驱,都凭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建立绝世奇功,挽救清廷于危难之际,因此都功名显赫。两人都是湖南老乡,共事十几年,私交甚深,然而,自从清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南京后,两人便割袍断义,再无书信来往。此事在正史中多为之隐讳,甚至在两人的年谱中也从未提及。

事件的起因很简单,天京被克复后,湘军的前敌总指挥曾国荃立即写一份奏折向北京报捷。其实,这份奏折的范本早在大半年前曾国藩就已经写好,他也不知道天京什么时候能攻下,但是攻下后这天大的喜讯,理应在第一时间让皇帝、皇太后知道。所以这个奏折只能让在前线的曾国荃来写。可是,如果让老九来写,万一闹出什么笑话,甚至是闹出毛病怎么办。因而曾国藩早早地给曾国荃准备了范本。

首先,这个奏折要会衔上奏,要跟彭玉麟、杨岳斌一块联名上奏,不能只写自己的名字。奏折的第一句是这样的:

“为官军克复金陵,谨将大概情形先行驰奏,以慰宸廑,仰祈圣鉴事。”

先把上奏折的原因写了,接下来,就是由曾国荃自己填空,几月几日几时,官军通过挖地道、放大炮之类的方式打入南京,然后第一个登城的人是谁,是哪一支部队,入城之后抓了哪些人,杀了哪些人,没抓着不知下落的有哪一些,当然这些人都是比较重要的人物。然后就是最后一句:

“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再,臣等前接曾国藩密函,金陵如果克复,嘱臣三人先将大概情形会奏,早到京一日,圣怀早得宽慰一日。其详细情形,仍咨由官文、曾国藩会奏。”

从这份奏折就能体会曾国藩的苦心安排。曾国藩总制四省军务,虽然在前线是由曾国荃率军攻打,但是总司令是曾国藩,克复南京详细的情形当然由他来汇报。又说道在之前得到曾国藩的提示,一克复南京,就赶紧由我们这边先上一封奏折,为的是皇太后、皇帝早一天知道这个消息,就多一份开心,少一份牵挂。因为很仓促写成的汇报,所以很简略。

曾国藩这样安排,还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攻克天京这样天大的功劳,肯定人人眼红,特别是要照顾到满汉大臣关系的方方面面,另一个方面是要把一些不太好写的事情写清楚,以免将来落人把柄。这些曾国荃是没有那本事写好的。

没有高明的政治头脑,没有丰富的办事经验,没有周到的人情揣摩,是写不好奏折的。奏折写不好,真就是一件祸事,会害人的。轻一点,官做不好,重一点,惹出无穷麻烦,有性命之忧。

曾国藩曾经有一道著名的奏折,内中写道”屡战屡败“,左宗棠看到后提笔改为”屡败屡战“,两个字前后倒一下位置,曾国藩在皇帝心目中的形象立马由老打败仗的窝囊废变成了愈挫愈勇、坚毅果决的忠臣,汉语的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然而,就是曾国藩后来那篇详细的汇报出了问题。

曾国藩在奏折署名中把湖广总督官文列在自己前面,也就是承认官文是湘军东征取得成功的第一功臣,他比曾国藩的功劳都大。这就是曾国藩做事稳的地方,出于满汉平衡的考虑。整篇奏折堪称完美,但是有一个欠缺,即关于幼天王的下落,曾国荃信上说,伪幼主据传已逃出城外,也有的说已自焚于宫中,但至今都未得到证实。曾国藩想,伪幼主是个未满十六岁的孩子,在如此兵火慌乱中,能有什么作为,死的可能性极大,即使逃出城也免不了一死。为了使胜利显得更圆满,曾国藩在中间添上一句:“城破后伪幼主积薪宫殿,举火自焚。”想想觉得不妥,因为毕竟没有确证。他又在前面加上“据城内各贼供称”七个字,今后实在不是这回事,也好有一个转圜,这就是曾国藩的老到之处。奏折最后一段,曾国藩写得荡气回肠:

“臣等伏查洪逆倡乱粤西,于今十有五年,窃据金陵亦十二年,流毒海内,神人共愤。我朝武功之超越前古,屡次削平大难,焜耀史篇。然如嘉庆川楚之役,蹂仅及四省沦陷不过十余城。康熙三藩之役,蹂躏尚止十二省,沦陷亦第三百余城。今粤匪之变,蹂躏竟及十六省,沦陷至六百余城多,而其中凶酋悍党,如李开芳守冯官屯、林启容守九江、叶芸来守安庆,皆坚忍不屈。此次金陵城破,十万余贼无一降者,至聚众自焚而不悔,实为古今罕见之剧寇。”

朝廷的封赏很快就下来了,册封曾国藩为一等侯,世袭罔替;同时册封曾国荃为一等伯。

左宗棠在获悉幼天王逃出天京城的消息后,第一,他没有及时把这个消息告诉曾国藩,让曾国藩决定如何处置整个事情。第二,即使是由他来向朝廷汇报,他无论如何也应该先与曾氏兄弟通报一下情况。这样于国家无损,而于私谊有益,而且,事实上,在以前的军务大端上,左宗棠一直是这么做的。

然而,这一次他不仅没有向曾国藩打招呼,反而在奏折中夸大其词:

据金陵逃出难民供:伪幼主洪填福于六月二十一日由东坝逃至广德,二十六日,堵逆黄文金迎其入湖州府城。查湖郡守贼黄文金、杨辅清、李元继等皆积年逋寇,贼数之多约计尚十馀万,此次互相勾结,本有拼命相持之意;兹复借伪幼主为名号召贼党,则其势不遽他窜可知。且江西兵力渐集,李世贤、汪海洋诸逆如不得逞于江西,则遁入浙、闽,复与湖州踞逆相首尾,亦未可知。

幼天王不仅逃出而且聚拢了十几万人的势力,这等于说曾氏兄弟攻克天京城的功劳要打个大大的折扣,现在论功行赏还早了点。幼天王能聚集余部,重新复兴,镇压太平天国又将一波三折。左宗棠这个眼药上的实在是给劲。接到左宗棠的奏报后慈禧太后降旨严厉斥责曾国藩:

据曾国藩奏:洪福瑱积薪自焚;茫无实据!似已逃出伪官。李秀成供:曾经挟之出城,后始分散;其为逃出,已无疑义。湖熟防军所报斩杀净尽之说,全不可靠!著曾国藩查明。此外,究有逸出若干?并将防范不力之员弁从重参办!

且看曾国藩如何防守,如何反击

至防范不力之员弁;是夕,贼从缺口冲出,我军巷战终日,并未派有专员防守缺口,无可指之泛地,碍难查参。且杭州省城克复时,伪康王汪海洋、伪听王陈炳文两股十万之众,全数逸出,尚未纠参;此次逸出数百人,亦应暂缓参办。

曾国藩的意思是全军忙着全力进行艰苦巷战,这才导致没能派专人堵漏洞,对于拼死搏杀的众将士是不应指责的——把责任摘得干干净净。接着,曾国藩开始反击了,揭开了左宗棠的旧伤疤——上次左宗棠克复杭州时让十万太平军逃脱,这事还没追责呢,那么,这次天京跑出去几百人的事就往后放放吧。

太平天国玉玺

慈禧一看这两位封疆大吏互揭老底,斗个不休,于是出来和稀泥了:

朝廷于有功诸臣,不欲苛求细故。该督(谓左宗棠)于洪幼逆之入浙则据实入告,于其出境则派兵跟追,均属正办。此后公事仍与曾国藩和衷商办,不敢稍存意见’;尤得大臣之体,深堪嘉尚。朝廷所望于该督者,至大且远,该督其益加勉励,为一代名臣,以副厚望。

“有功诸臣”,是指曾家兄弟。对于闽浙总督则用了“尤得大臣之体”,“为一代名臣”来褒扬,并对左宗棠的期望是“至大且远”,明显是贬曾抬左。

虽然在当年九月,清军在江西擒获幼天王。但是经过这番折腾后,两人彻底闹掰,直到曾国藩去世,两人之间再也没有任何私下交往。

左宗棠是典型的恃才傲物的主儿,性格作风强悍。他自号“今亮”,意思是当今诸葛亮,虽然比较傲,但是其能力确实有目共睹。不过他有个弱点,即临场考试能力不行,参加了三次“高考”都没能考上进士,曾国藩、胡林翼、李鸿章这些都是985的高才生,他这位中专生只能说宝宝心里苦。然而,这并不妨碍林则徐、陶澍、张亮基、骆秉章等等重臣对这位举人老爷能力的肯定。

咸丰九年(1859年)的时候,因樊燮京控案得罪了湖广总督官文(樊燮是官文姨太太的亲戚),要不是胡林翼、 郭嵩焘等为其开脱,脑袋能不能保住都不好说,第二年初他被迫离开了骆秉章的幕府,他失业了。可是很快地,他就找到了新工作,曾国藩收留了他。

与其他人相比,曾国藩保他的奏折不如郭嵩焘的“是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也”那么令人动容,不如胡林翼那般言辞恳切,但是作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并节制苏、浙、皖、赣四省军务以及事实上的湘军总司令,曾国藩的话分量是最重的。

“左宗業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当此需才孔亟之时,或饬令办理湖南团防,或简用廉、臬等官,予以地方,俾得安心任事,必能感教围报,有神时局。”

咸丰十年六月,曾国藩再次上奏折夸奖左宗棠:

“其才可以独当一面,固已历有明征,思力精专,识量宏远,于军事实属确有心得......奏请将四品京堂左宗棠,仍留臣曾国藩军营,共维江皖大局,恭折复陈,仰祈圣鉴事。”

第二年,曾国藩就让左宗棠独当一面,将在浙赣边界附近的湘军统统交给了左宗棠,左宗棠自此以后遂迅速崛起,克复杭州后曾国藩又保荐左宗棠出任封疆大吏——浙江巡抚。可以说曾国藩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再造之恩,而且还是他的老领导。

左宗棠这个人虽然性情比较刚烈,几句话不对版就敢冲上司吹胡子瞪眼,但却不是那种恩将仇报的小人。曾国藩善于识人善于用人,但是带兵打仗不是其强项,只要曾带兵出战就会战败几乎成了定律,可是左宗棠从不落井下石,反而屡次直言不讳地激励他重新来过。

那么,就在湘军克复天京,立下剿灭太平天国不世大功的当口,左宗棠却上折子弹劾曾国藩,彼时洪秀全已死,李秀成、陈玉成也被擒,太平军主力已经被消灭,太平天国事实上已经失败,那个幼天王根本掀不起多大风浪,曾国藩、左宗棠却为这么个小事吵翻了,委实让人疑惑。

曾左交恶的真实原因是什么?

满清入关后,清朝的主要武装力量就是京畿八旗和各地的驻防八旗以及大量的绿营兵,但是到了清末,八旗和绿营早就烂了。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虽然调派了大量八旗和绿营前往镇压,但是都遭遇了惨败,可以说八旗和绿营军制已经崩溃了。

曾国藩初起兵,就有人说他以在籍侍郎率领万余湘兵,一呼而应,非国家之福。虽说是中伤,但是也表明这种猜疑在宫廷中一直是存在的。到了剿灭太平天国时,曾国藩的湘军已达十几万人,而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从根子上说也是出身于湘军系统,因而,不只是曾国藩,整个湘军体系已成功高震主之势。如果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好得穿一条裤子,那还让不让老佛爷好好睡觉了。

曾国藩对左宗棠有谦让有旧恩,左宗棠心知肚明,没有忘却。他对国家政局有着正确和清醒的认识,他此时上折弹劾,一是为国家,二是为自己的名誉。左宗棠既然得知了幼天王的下落,知情不报那是有罪的,幼天王逃脱并不能对曾国藩是剿灭太平天国第一功臣有多大影响,正如曾国藩在报功奏折里虽然将官文列在自己前面,但是朝廷和天下都知道太平军是被曾国藩剿灭的。同时他也借此对曾国藩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提醒。

曾国藩是何等样人,就跟左宗棠打起了嘴仗,杭州都打下了再翻出城破时逃出多少太平军的旧案底,也不会影响到左宗棠平定浙江的大功。而且,到了八月曾国藩就上疏主动裁撤了25000名湘军,让朝廷安心。

慈禧也精明,明明知道两人在给她演戏,也顺坡下驴,又是和稀泥又是贬曾抬左,目的无非是削弱势力最大的曾国藩系,让曾、左、李三个人争来争去,相互制衡,既各自独当一面,又形成一种汉族官员三足鼎立的架势,朝廷觉得很无害,国家的统一也好维持,老佛爷也能睡个好觉。

曾国藩、左宗棠真的反目为仇了吗?非也。几年后左宗棠平定西北时,曾国藩不仅派湘军猛将刘松山率部随同左宗棠出征,还不遗余力地为左宗棠筹措军饷。

西北左公柳

曾国藩死后,左宗棠从西北前线送来一副挽联:

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后面落款赫然写着——晚生左宗棠!

曾国藩会做人,左宗棠会做事,李鸿章会做官,而更高明的是慈禧。曾国藩死后朝廷给的谥号是“文正公”,左宗棠死后朝廷给的是“文襄公”,一正一襄,就如八旗里正旗和镶旗,相得益彰。老佛爷说:哼哼,谁聪明得过我!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4049.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