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洪秀全上帝主义中国化失败,当汉人精英们阻止了洪秀全、杜文秀、白彦虎等人把古老的中华帝国带向“政教合一”的深渊之后,遇到一个难题,接下来怎么办?自然要强大起来,只有强大,才能拯救大清帝国、捍卫帝国体制、发扬帝国梦。
洋务运动,应运而生。它是历史周期律第三个层次运转的结果(后面慢慢说):体制被动更迭。关于洋务运动的东西已经说得太多太烂了,让人听起来就像一个没什么食欲的人面对大米和馒头,虽然重要却过于平淡。本文也不想太多重复。根据本人的理解,洋务运动有如下三层内涵。
内涵之一:从近代史上看,洋务运动是继洪秀全“上帝主义”中国化之后,“工商业主义”的中国化。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洪秀全的那套是“试错”;洋务运动也一样,证明工商业主义和帝国体制不兼容。中华帝国没有工业意识,所以在近代工业世界来临时就悲剧了。洋务运动不仅仅重视商业,而且尝试工业。尽管晚了,总算做了,取得了不少成绩。
内涵之二:从亚洲角度看,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基本上处于同一时间段,并行前进,并列为亚洲历史上首次工业化。几十年之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战场上击败了洋务运动的清帝国,打断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历程,逆转了亚洲千年局势。甲午战争之后,日本加速向工业世界前进,成为列强一员。中国在日本的阴影下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屈辱,以至于共和国建立之后,绝大多数人还是农民。
内涵之三:从传统文化上看,是儒家精英救世思想的大爆发,儒家精英的自我救赎,试图让帝国枯木逢春。关键人物有五个:慈禧太后,奕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
旗号:中学为体(中华帝国体制以及孔孟灵魂),西学为用(各种技术)。操作流程:师夷长技(手段)以制夷(目的)。
战略目的:带领清帝国实现中兴。
这个战略分两步:第一步是平定内乱,恢复帝国平稳;第二步就是洋务运动,就是实业运动。或者用一个比较通俗的名称,具体点说,就是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从纯粹的技术角度讲,洋务运动比现在的还占优势。洋务运动时代,西方还在搞自由资本主义,还没有技术封锁的概念。只要给钱,啥都能买。北洋舰队的旗舰,就是当时第一流的铁甲舰,是海洋霸主,威力相当于核动力航母之于当今。当今美国会出售核动力航母给中国么?想都不要想。如果操作得当,短时间内就能取得很大成绩。比方说日本明治维新,抓住机会一根筋走下去,用半个世纪走完欧美三百年的路。
——怎么就失败了呢?
原因还是内外两个。外因:日本明治维新太成功,这个后面别处说。关键还是内因。
当初政变成功,慈禧利用官僚集团不愿意背黑锅的心理,把外战失败的大黑锅赠送给辅政八大臣,让他们光荣地成为替罪羊。自己挟年幼的儿子(天子)令天下老狐狸(官僚们)。
平定内乱之后,列强还在。一群对付老百姓很有一套的老狐狸再一次把目光转向他们的主子(慈禧):既然你说天下是你家的,既然你是你家当家的,既然你已经掌握了生杀予夺的权力,那么接下来怎么办?
慈禧知道跟老外硬碰硬相当于拿脑袋去撞石头,但需要一个理由忽悠奴才们:咱们要自强。自强就能挺直腰杆,自强就能驱辱,自强能包治百病,自强之后腰不酸了腿不痛了吃饭也香了。看前景,那是无与伦比的好。
自强运动的问题是怎样自强?慈禧没说,也不知道怎么说。反正就是要自强,要喊出来,要自强,并且颁布了一系列诏书,说大清帝国要自强。你们都要去自强,不要来烦我。
老娘是当家拿主意的,你们是干活的。老娘的主意是自强,干不好是你们的责任。功劳是我的,过错归你们。有意见最好烂在肚子里,让我听见的话,轻则打屁股,重则割脑袋。
慈禧太后虽然不管具体事,但爱新觉罗家族不会轻易放权。奕訢担任总理,把大权抓在手中。奕訢是爱新觉罗家族最后的人杰,但人品不怎么样。大节上出卖祖先土地,他有亏。
至于小节,李鸿章经常揣着银票去见他。
更致命的是,那个年代满族人才有限,奕訢的权力必须下放给汉人。汉人之中大多数也是书呆子,说理(中学为体)那是一套一套,动手(西学为用)相当弱智。弱智不怕,日本人也是从弱智转向精明,可怕之处在于弱智而不自知,自以为很聪慧。就这样“自强”喊了十多年,绝大多数帝国官僚是两眼一团黑。既没有理解,也没用行动,最多就是跟着喊喊口号,糊弄一下,各自老婆孩子炕头热之余吃香喝辣去了。真正踏踏实实去干的,只有原来湘军集团出来的那批人,比方说曾国藩,比方说李鸿章,比方说左宗棠。他们经历过战场的考验,知道中外差距,拼老命地干活,试图挽救中华帝国,完成一个帝国使徒的使命。他们加上后来的张之洞,就是晚清四大名臣。
曾国藩的良苦用心
曾国藩解散湘军,配合慈禧搞臭自己。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曾国藩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人,天津教廷案之后(英雄变狗熊)大病一场,在床上迷迷糊糊躺了好一段时间。他的第二个儿子陪在他身边,非常伤心,经常拉着老爹那干瘪的手哭泣。曾国藩醒来之后问儿子:“鸿儿,你哭什么?是不是怕我挺不过来?”
儿子充满哀伤地点点头。曾国藩缓缓对儿子说:“我不能死!千夫所指,我更不能死!身败津门没什么可怕的,我一定要振作起来,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曾国藩在天津教廷案中表现出来的懦弱,不是因为他本人懦弱,而是时势使然。正如日后李鸿章签订那些卖国条约,不是李鸿章无能(虽然他有无能的成分在),同样是时势使然。处在弱势地位,只能按照弱势一方去办事。即使唐太宗,也有签订城下之盟的时候。
在曾国藩看来,清帝国软弱,是因为技术装备上不如洋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洋人的技术学过来。所以在一八六一年,曾国藩拿下安庆,屠杀完毕之后就搞了一个军械所,生产武器弹药,制造轮船,为整个洋务运动的起点。曾国藩很快就明白一两个军械所解决不了问题:千里迢迢去弄生产线,安装调试完毕,生产出来产品,装备军队——然后又落伍了,等于白干。
有啥办法呢?技术都是讲周期更新换代的。欧洲进入工业化之后,武器更新换代就很快。比方说两次鸦片战争,前后就十几年的差距,英国人的武器已经有质的飞跃,枪炮都从前膛变成后膛,威力和准确度大幅度提升。
曾国藩看到,归根到底,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要想在技术上迎头赶上,必须从培养人才开始。按照曾国藩的设想,派遣一批人去美国公费留学,学技术。——现在看来太正常,在当时很不容易。因为中华帝国自古以来就是中央帝国,是各国留学生前来学习的对象。清帝国即使鸦片战争失败,对鬼佬也是鄙夷的,暗地里常常尊称他们为“蛮夷”。
让政府派留学生外出,无疑是承认自己不如人。对于爱面子的帝国而言是一件很难接受的事。书生们又是一番争吵,什么崇洋媚外了,外国的月亮比较圆了,有损帝国威严了,背离孔孟之道了,等等一大堆没用的大道理。但曾国藩一定要促成那事。
曾国藩曾对大儿子说过:“我早年一心只读圣贤书,很早中进士,但一生匆匆而过,学问也没做成。后来改变了人生之路,戎马生涯后半生,也曾经指挥过千军万马,结果落个‘曾剃头’的恶名。再后来,我想做一个为民请命的好官,造福一方百姓,孰料想‘天津教案’使我身败名裂。千秋功罪自有后人评说!我还一个心愿:开中国留学之先河,为大清国的振兴付出微薄的贡献。”
在曾国藩看来,只要派遣一部分优秀的人才把鬼佬的技术学过来,那么帝国将再一次中兴。到时候国人将体会到他的良苦用心。经过数年的准备,曾国藩联合李鸿章上书阐述派遣留学生出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朝廷回应:从一八七二年起,每年选择三十名十岁到十六岁的少年派往美国,前后四年共选派一百二十人,主要学习科技、工程等办洋务急需的学科。留学年限为十五年,经费一律由朝廷支付。
——条件可以说相当优厚,放现在抢着上,当时却找不到人。因为美国太遥远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美国是鬼佬的地盘,非常野蛮。经过一番折腾,事儿还是成了。
带队那个人叫容闳,广东人。他是中国第一位自费自主留学生,第一个以勤工俭学的方式完成学业,第一个公派留学生的倡导人,也是第一批公派留学生的领队。他费尽千辛万苦才找到一百二十人。他带走的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可以说失败了,也可以说成功了。
说失败,是因为十几岁的孩子到了美国之后都变了:融入美国社会,不再读四书五经那些玩意。有人违背清政府禁令剪掉鞭子,改信基督教。书呆子们在朝廷上叽叽喳喳,不停喷口水。一八八一年,在未完成学业的情况下全部撤回国。
说成功,只要记得一个人就够了,詹天佑。培养出詹天佑一人,就值得了。何况里面还有很多出色人才,有人日后成为清华大学校长,有人日后成了民国国务院总理。他们带来了一系列西化的东西,回国后融入历史大潮,成了国家兴亡中的匹夫。
主角
洋务运动过程中,曾国藩只是开了一个头。左宗棠是另外一个重要角色,中间忙着各种战争,死得也较早。真正的主角是李鸿章。李鸿章兴,洋务兴;李鸿章败,洋务败。
李鸿章,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
有人骂他是吸血鬼,搞买办,满门贪污犯;但有人因为同样的理由赞他为中国第一次工业化做出巨大贡献,只是在甲午战争中功亏一篑。
有人骂他是朝廷走狗,不知廉耻;但有人因为同样的理由赞他忠心为国。
李鸿章
有人骂他是卖国贼,签订《马关条约》和《北京条约》,把国家卖得一干二净;又有人因为同样的理由赞他拯救帝国。特别是八国联军进北京,原本没李鸿章什么事,李鸿章行将就木,原本可以拒绝签《北京条约》。但他还是用颤抖的手写下一个难以辨认的名字,签约不久,他就死了,郁郁而终。他死后不久,大清帝国也亡了。
骂他之人视其为石敬瑭、秦桧、汪精卫;赞他之人视其为国之栋梁。历史上的李鸿章一半是人,一般是鬼。如此巨大的争议,历史上恐怕都少有。真实的李鸿章到底如何?
李鸿章,安徽人,生于一八三二年。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比方说湖南人刚烈,江浙人性情温和。安徽是另外一个样子。中国版图上,安徽是北人眼中的南方,南方人眼中的北方。安徽人性格总体上不如北方人豪迈,也不如南方人善于变通,并不鲜明。但安徽人总有一些特例,比方说智慧无双的老子,极端务实的管仲,由南向北逆历史潮流统一中国的朱元璋,踏实做学问的杨振宁邓稼先等人。李鸿章是另外一个特例:机警无双。拥有这种个性的人,要么行大运,要么倒大霉。
李鸿章年轻时行事很高调,曾写诗:“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初看起来好像豪放派的文人在发狂。但是遇见前辈立刻收敛:“遍交海内知名士,去访京师有道人。”拍马屁不留痕迹,非常会做人。
清朝末年,爱新觉罗家族退化,帝国只能靠汉人拯救。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是那个时代汉人之中的佼佼者。此三人都是人中豪杰,时代精英,中华帝国史上能臣干吏的典范。
论个人修为,曾国藩无人能及。他精通各家各派思想,并且运用自如,顺境逆境都能收放自如。左宗棠和李鸿章各方面也不错,眼光远超同时代绝大多数人,知识量也是第一流,但是和曾国藩比起来还是略有差距。
论才华。三人都是实干家,却又略微不同。曾国藩深不可测,善于谋略。左宗棠刚而有谋,长于军机。李鸿章机警圆滑,精于随机应变。
论办事方式。善于谋略的曾国藩喜欢慢工出细活,有水滴石穿之恒心。正因如此,他才能白手起家、创建湘军,屡败屡战,最后终于成功,挽救清王朝于既倒。个性刚强的左宗棠善于快刀斩乱麻,生死关头是一个依靠。这点他和后来的彭德怀元帅很像。当西北危机,左宗棠挺身而出,享誉千古。抗美援朝时期的彭德怀也是那个情况,勇于承担。左宗棠的缺点是政治手腕不足,不太得志。李鸿章相机而动,总能在内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对外则无能。
所以曾国藩谋划后路时,选择李鸿章组建淮军,就是看中他的机警。
李鸿章单飞之后,对各种人际关系处理得非常巧妙。他赢得各方面的认同。他想办法和曾国藩保持距离。当初曾国荃在南京城下遇险,曾国藩让李鸿章前往救助,李鸿章使用了很多手腕,最后没有前往。是李鸿章对曾国藩忘恩负义么?也不是。攻克南京之前,朝廷曾想让李鸿章参与进攻,分享胜利果实。李鸿章明白曾国藩希望独享消灭太平天国的殊荣,又找了一大堆理由,最后没有参与进攻,成全恩师。与此同时,李鸿章一辈子和左宗棠保持对立,给朝廷造成汉族大臣不和的迹象(左宗棠和曾国藩也保持类似关系)。
如此一来,李鸿章得到慈禧的终极青睐。
最简单的答案:他们都是儒家的代言人、信仰君权梦,想要从各个角度维护道统,倾力扶持即将倒塌的帝国。他们相信新时代会到来,并且致力于引领新时代,从而名扬清史。
他们要带领帝国走向中兴,并为之奋斗、为之去生、为之去死。只有理解了这一层,才能理解曾国藩和李鸿章那些人的冷酷残忍(屠杀造反者,清除异类)、痴愚可笑(愚忠慈禧太后)、却又才华横溢(谋略惊人,人生成就惊人)。因为他们都是帝国使徒。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14117.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