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设计 郁斐
近年,网络暴力事件频频发生,“严惩网暴者”的社会呼声不断走高。
许多人意识到,在网络上被集中侮辱谩骂、造谣诽谤、乃至公开隐私信息,将对个人带来巨大伤害。这包括精神伤害、隐私权、名誉权等系列损失。
在此背景下,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起草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于6月9日公布,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针对网络暴力实施成本极低、造成伤害巨大,事前难以防范、事后难以追责的实际情况,此次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规定了不同网络暴力行为所触及到的刑事罪名。
例如,在网络上制造、散布谣言,贬损他人人格、损害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在信息网络上采取肆意谩骂、恶毒攻击、披露隐私等方式,公然侮辱他人,情节严重,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规定的,以侮辱罪定罪处罚等等。
针对网暴实施者普遍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征求意见稿还专门规定了五种“应当从重处罚”的情形,重点打击恶意发起者、组织者、推波助澜者以及屡教不改者,强调依法严肃追究其责任。
同时,征求意见稿还明确提出要落实公安机关协助取证的法律规定。
被害人就网络侮辱、诽谤提起自诉,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被害人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公安机关应当根据人民法院要求和案件具体情况,及时查明行为主体,收集相关侮辱、诽谤信息传播扩散情况及造成的影响等证据材料。
应对网暴,难在何处?
尽管从制定规则到征求意见,再到正式立法,还有一段较长的路要走,但随着立法不断健全,今后网络空间的暴力事件预期会有所遏制。
在实际操作中,普通人抵御网络暴力面临一些共性的困难。
首先是事实界定难。网络暴力的形式和表现多种多样,包括言语攻击、恶意传播信息、人肉搜索等,其边界模糊,难以明确定义。立法过程中需要准确定义网络暴力的范畴、要素和侵害等级,以避免法律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还需要谨慎平衡好言论自由和维护个人尊严、权益之间的关系,确保合理规制网络暴力。
其次是取证难。遭受网暴的个人,面对的是海量网民群体,且绝大多数是匿名的。按照现有法律规定,普通人要锁定这些隐匿的施害者,需要先对网络平台提起诉讼,进而驱使平台提供相关注册账号信息。如果对方没有以身份证号码注册,而是使用手机号、虚假账号或代理服务器等,还会进一步增加追踪其真实身份的难度。并且,很多缺乏意识的受害者难以在第一时间及时留存网暴证据,加剧取证困难。
此外,作为治理网络暴力的重要一环,各大网络平台在保护受害者方面存在不足。尽管大多数平台提供了举报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各平台的反应速度、审核标准和处罚力度缺乏统一标准,制约了追责的有效开展。
应对网暴,可以这样做
由于网暴施害者众多,责任分散,受害者靠个人维权很容易陷入“法不责众”、不了了之的境地。
实现政府、平台、企业等多方参与,从道德、法律、技术等层面共同发力、治理网暴,尚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网络生态得到明显改善之前,大众市民要提升认知,以抵御网暴之下看似缥缈、实则沉重的心理打击,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精神健康。
面对网络暴力的潜在危害,可以主动做好事前周全保护、事中有力维权、以及事后的有效修复。
首先,网暴的发生具有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个人在网络上需要保护隐私。比如隐私设置可以尽量做到严密,不透露个人详细信息,例如住址、电话号码或工作单位等。在许多平台,可以通过调整账户隐私设置来决定谁可以查看你的个人资料、向你发送直接消息或对你的帖子发表评论。此外,了解网暴相关法律也至关重要。储备相关知识将使人有能力尽早对肇事者采取行动,寻求法律救助。
倘若网暴来袭,应尽量在第一时间收集证据,发起维权。无论民事起诉、刑事自诉,还是向公安机关报案,证据都是普通人维权的基础。
可以通过拍照、截屏、录屏等方式收集、固定网暴者的留言、语音、视频等,必要时可以委托公证处对网暴的帖子、视频进行公证。
同时,也要注重收集网暴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证据,包括对被害人因受网暴影响去就医的治疗记录等。这些可成为判断网暴者是否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
在收集证据的基础上,受害者应尽快联系专业的律师向公安机关报案,要求尽快查处网暴行为。如果暂时不清楚网暴者真实身份,可以同时向法院起诉网暴者和网络平台。平台在应诉过程中有义务从系统中调取数据配合调查,这将有助于缓解个人所面临的取证难、举证难等现实困境。
网暴渐趋平息后,受到侵扰的个人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抵御烦恼,例如,建立真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现实成就。有意识地限制自己对网络负面内容的再次接触,选择关注正面的内容,建立积极的网络社交圈。同时,我们还可以与信任的朋友、家人或专业人士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困扰。培养运动、艺术、音乐或其他兴趣爱好,也不失为个人缓解焦虑的办法。
互联网不应是危机四伏的丛林,而是欣欣向荣的旷野。
此次三部门联合起草发布的“征求意见稿”表明了对网络暴力追责的官方态度,每位居民也对营造更加安全、包容的网络环境负有责任。这既需要自我保护,也需要注重自我约束,就像习惯在现实世界不闯红灯一样,树立网络伦理的心理底线。
城市因集聚而诞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环境、习俗风气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观察,聚焦公共政策,回应大众关切,探讨城市议题。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2669.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