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候,有观网的学者提出,中医必须要改进自己的阴阳五行的理论,因为这一套理论是完全无法自洽的。所谓自洽,是逻辑学上的说法,指的是自圆其说。甚至还有网友提出,阴阳五行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太古老了,早就过时了,要抛弃,要革新。真的这样的吗?
老规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自洽的概念。自洽(self-consistent)是一个汉语词汇。简单地说就是按照自身的逻辑推演的话,自己可以证明自己至少不是矛盾或者错误的,这就是简单的自洽性。科学研究本身就是遵循自洽性的,建立于客观基础上,反之则建立于主观之上,最终归属不可证伪与证明,一个不能够满足自洽性的理论或者方法显然是不攻自破的。用俗话说就是至少按照你自己的理论证明你自己是正确的,如果你自己都不能证明你是正确的,其理论是毫无意义的。
自洽是逻辑学词汇。那么问题来了,这世界上有多少种逻辑学理论呢?
目前公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哲学体系,都哪三大类呢?一起来看。
1,西方哲学
以古希腊哲学起源为代表的西方哲学,以自然科学和神学为出发点,重视理性和逻辑,以实验和科学分析为核心方法。
其目的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走向的是一条科学理性之路。
它的特点是主要提倡以“科学数据”为我们做事的依据,也就是说理论或道理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或承认。不管理论如何,只要被证明符合实验数据就是好的,本质上讲,西方哲学不是实用主义(虽然也含有实用主义,但不以实用主义为主),而是实证主义。
由于哲学与文化的差异,所以在西方人眼里,自然是如何运行的,社会和人就应该如何运行。中国人讲的“克己复礼”在他们那里很难被理解和践行,因为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使得他们认为,自然界没有“礼”、“义”之类的东西,只存在着一些规律,或“弱肉强食”性的事物。
2,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以先秦哲学为代表,以社会和人本为出发点,重视感性和整体,以伦理和家庭人文为核心方法。
其目的主要探讨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尤其是儒家),最终走向的是一条个人修为和政治关系之路。
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比较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他主流哲学关心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一切研究的对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比如对天地的探索要与人事相结合,著名的《孙子兵法》谈的也是人与社会。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人本身的角度去看的。正是这种对社会与人本的关注和关心,使中国的史学很发达,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规律或走向是中国哲学自古就有的一个核心点,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的都同时是史学家,对历史和社会都很有研究。
中国哲学很讲究实用,中国文化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实用文化。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其实很多,但相对于西方,真正能持续发展留存下来的技术却很少,因为很多发明在当时看来并不实用。而西方人呢?他们发现一种科学成果被证明后,如果现在没用,就会想办法保存下来。而我们选择的是放弃或丢弃,因为它没有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的文化是最实用的文化。
3,印度哲学
印度哲学以印度古代哲学为代表,注重思维和自心,以瑜伽和修佛为核心方法。
其目的探讨的是为人与自心的关系,最终走向的是一条宗教、灵修之路。
印度哲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跟宗教的融合,在印度,一种思想、观点,如果不是以宗教的面目出现,那是没人理会的。无论你是无神论还是唯物论,都要以宗教的外衣包装你的思想,才能被人聆听或学习。印度人很少关注自然与社会,他们最关注的是自己。他们认为快乐与痛苦说到底都不过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你觉得美的事物可能别人未必有这种感觉。所以,一切评判的标准来自于人的“心”。
与西方人和中国人不同的是,印度人觉得人的内心感受不是由外界刺激生起的,它可以由心灵的控制任意生起,一个人可以不必关心自然与社会,同样可以得到最终的美和解脱。有时甚至对自然与社会的关注或关心会妨碍到人对自己的认知。很自然地,出世思想与瑜伽的自我修行,就成了印度的最主流文化。
印度哲学不靠实用,也不靠实证,只要内心得到满足即可,完全属于心灵享受型,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非理性。
简单粗暴地总结一下,西方逻辑学关心主观与客观,中国逻辑学关心人与社会(自然),印度逻辑学关心人与神的关系。各自出发点的不同,就使得各方面的逻辑学产生了巨大差异。
西方逻辑学强调客观,尽量排除主观的影响,追求纯客观的逻辑自洽。中国逻辑学强调人与周围世界的和谐共处,谈逻辑自洽,不能单纯强调哪一个方面,必须是天地人一起自洽。印度逻辑学强调神性,认为神才是人的归宿,离开神的世界,无法谈论人的世界,人离开神,无法谈论自洽。
回到我们的问题,西方逻辑学在强调纯粹客观上,形成闭环,自成体系,自我证明其自洽性。但是在客观和主观互动上,出现逻辑矛盾,无法自证。反映在社会层面就出现过度征服现象。因为他们认为自然就是为人类服务的,不为人类服务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只有对、错两种概念,两极化严重。反映在自然科学上,早期可以轻易排除主观影响的学科发展迅速,对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当人类科学进入到人机交互这样无法排除主观影响的学科发展时,遭遇巨大的理论困难,例如医学心理学范畴。西方医学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潜意识决定的,而潜意识又是极其不理性的。那么这个极其不理性的潜意识是如何导致西方逻辑学中人类思维理性的部分呢?难道我们人类所有探索自然的理性思维都是由不可理喻的性冲动导致的?这个逻辑困难恰恰是西方逻辑学在整个哲学体系上的无法自洽!
我们中医逻辑学是什么呢?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这里注意数字的意义。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数学都是纯粹的数理模型的逻辑分析,不是实证科学,不具有可证伪或者可证实性。比如1+1=2,这是数学的游戏规则,没有道理可讲。只不过中国哲学的数字,除了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数字本身自带阴阳五行的属性。换句话说,中医认为,人,不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治病也不能只是治疗单独的疾病本身,甚至于不是单独治疗具体的一个两个人。所以中国古人有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这话是范仲淹说的)。在中国人看来,治理病人和治理社会是一回事。
我们这里不谈印度逻辑学。单单拎出来西方逻辑学和中国逻辑学,看看中医到底能不能自洽。通过前面的分析,大家可以看出来,要讲逻辑自洽,必须放在各自的哲学大背景下讲。你不能拿着西方哲学体系来要求中医自洽,那叫做不讲道理。那么拿着中国哲学的逻辑体系要求中医,能自洽吗?能实证吗?
结论当然是肯定的。中国历史上的哲人思辩家多如牛毛,也没有谁能将中医整体否定过。中医在国人历史上医人无数,中医流派纷呈,这期间各种流派争论也很多,也从没有哪个将整个中医的理论基础抛却过。那为什么到了近代大家反而产生了逻辑上无法自洽的困惑呢?
其实中医是可以自洽的,只不过中医的自洽,不是西医的自洽,换句话说,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因素必须考虑在内。而这种综合考量的结果就产生了诸如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经络这样的概念。而在中医的几千年实践中,这样的概念并没有产生什么逻辑无法自洽的困惑,直到西医传进中国。当然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理论在实践当中不遇到困难的,包括西方哲学理论。中医理论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也在不断地自我更新。但从未有整体理论上的不自信,一直到近代。而近代中国的不自信,源于我们民族的生存危机。而这场涉及经济、文化、政治乃至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的革新牵涉如此之广,以至于当初一部分主张全盘西化的人士甚至主张把澡盆连带孩子一起扔出门外的。从1919年五四运动距今一百多年的沉淀,也终于让国人逐渐看清自己,也逐渐看清世界。
归根到底,西方哲学的自洽要求的是,完全脱离主观影响的纯粹客观理性的自洽,其哲学理论在古典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等学科取得巨大的成功,顺带着西方人开始用它征服世界。
而中国哲学的自洽要求,人和自然(社会)和谐相处,谁也不替代谁,谁也不征服谁。你如果侵犯我的底盘,坚持以我为主,把你赶出去即可,绝不赶尽杀绝。(中医治疗疾病就是如此理念)对于来犯者的历史由来、成分组成比较漠不关心。
回到这次疫情来说,西医关心冠状病毒长什么样,什么机理,如何杀掉对方;中医关心我们人类自身的正气在这种物候时空下的消长,认为病毒是外邪,赶出身体即可。而且事物都有两面性,病毒也有有益有害两种可能,不必除恶务尽。
大家知道,按照科学的说法,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它们的结构非常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壳就不表现任何生命活动迹象。
换句话说病毒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人类是不可能完全意义上杀灭所有病毒类生物的。
而这也就是西医在找到病原体之前会束手无策,而中医只要能结合天文地理,先期出手进行群防群治的理论基础所在。
最后,再来谈谈理论的稳定性和革新性之间的关系。一个成功的理论,一定来自于多少年的积累。而成功理论的形式如果过于僵化,又会影响其自身的革新。所以大家看物理学理论的变化,牛顿经典物理学只能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理范畴,进入量子物理学范畴就不好使了。为什么,就是因为牛顿物理学的表达十分精确,精确的好处是应用起来准确,但是坏处是表达形式被固化,一旦条件不适合,结论就无法得出。反过来看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其表述的相对灵活正是其自身适应性更加灵活的保障。学过周易的都知道,天干和地支是不对等的。跟西方数学的严谨对等,处处强调相等的理念不同。周易里面处处都是不平衡、不相等。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人认为这个世界,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变化才是永久的。一个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理论,才是有生命力的理论。一个形式和内容都严格固化的理论,只能靠不断推翻自我来前进。
行文至此,大家就能体会了。并不是中医理论太死板,阴阳五行几千年不变太落后。恰恰相反,阴阳五行内涵的不平衡恰恰是推动其自身不断前进的源动力。当然,这一点也是中医不好学,不好被掌握的问题所在。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8628.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