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设备  机械  行业  参数  教师  系统  公司  企业 

重构《金字塔原理》---3

   日期:2024-11-20     浏览:151    移动: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quote/9303.html

人是社会性动物,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在社会活动中少不了沟通交流,“想清楚,说明白,知道说什么、怎么说”是沟通中的最高境界,而这一切活动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

重构《金字塔原理》---3

沟通:回答受众最常见4类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好不好?”表达时观点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单易懂,让人有兴趣听,听得懂,能理解,记得住。

书面写作:关注、挖掘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需求点和利益点,想清说什么(内容),怎么说(思路、结构),降低写作时的难度,缩短写作时间,提高文章条理性,减少修改次数,让读者愿意看,看得懂,记得住。

管理:考虑全面、周到、严谨,分配任务、设计流程不重叠无遗漏。

开发课程和讲课:搭建框架结构、组织素材,重点突出、逻辑清晰、通俗易懂。

总之,思维是一切能力中最底层的能力,是习得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学习金字塔思维能提高逻辑思维能力,让重点突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本文的结构

表达的逻辑            主要介绍金字塔思维的底层原理,内部结构以及如何构建金字塔结构。

解决问题的逻辑      主要介绍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界定问题,分析问题。

演示的逻辑              主要介绍如何在字里行间中呈现出金字塔结构的思想。


我们将深入人类的大脑,解释大脑为什么偏爱金字塔结构,剖析金字塔的内部结构以及搭建金字塔的2种方法。

金字塔结构本身存在于大脑之中,是大脑思维模式的一种(金字塔原理符合大脑思维的规律)。由于思维是抽象化的存在———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一般人很难察觉到这种存在。因此,在你还没意识到这种结构时,它是隐性化的存在大脑中。

换言之,任何人的大脑中都有金字塔结构,或任何人都有金字塔思维(这是大脑思维的规律)。

金字塔的基本结构是: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纳分组,逻辑递进。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具体,先框架后细节,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先论点后论据。

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总结,这一组思想则是对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在金字塔结构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3个规则:

1)纵向:每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概括,而这组思想又为上一层次思想提供解释和支持。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读者很容易理解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先从金字塔的最顶端开始,沿着各个分支向下展开。首先表达主要思想,使读者对主要思想产生某种疑问,而主要思想(金字塔结构中)下一层次的思想将回答这些疑问。通过不断的疑问/回答式对话,读者可以了解作者的全部思想。

纵向的疑问/回答式是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通过这种纵向联系,能够很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迫使读者按照你的思路产生符合逻辑的反应。但同时需要注意,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就必须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引起疑问之前,避免先给出对该问题的答案。

其次,为了保持读者的注意力,你必须保证对话与读者存在相关性,即你的对话必须能直接回答你所发现的读者头脑中已存在的疑问。

语言相对思想总是贫乏的.为了保证你用金字塔结构组织的思想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你想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必须掌握冷静思考.

概括行动性思想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结果,目标);

1)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

(2)找出因果关系,区分抽象层次,将相同行动,步骤,流程进行合并

(3)确保行动,步骤,流程之间遵循MECE原则(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1)找出结构上的共性(针对同一类主语;针对同一类谓语;具有同一类隐含的思想)

(2)寻找更密切的关系

(3)完成归纳跃进(概括出主题思想)


横向(兄弟)关系:归纳或演绎

当上一层次提出某个观点,就会引发读者提出关于这个观点的疑问,而这一层次上,也就是横向上要回答读者心中的关于这个观点的疑问,同时还必须保证表达符合逻辑。而思想上,演绎和归纳是思考中仅有的两种逻辑关系。

归纳推理是将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演绎推理具有演绎顺序.归纳推理具有时间顺序,结构顺序重要性顺序.

演绎推理

演绎是一种线性推理方式,由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人倾向于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是演绎推理,因此绝大部分人的思考方式更偏向于演绎.演绎推理标准式常见式两种.

标准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大前提就是世界上存在的一种现状,小前提是世界上存在的另一种现状,结论是当两种现状同时存在时得出的结果.以结论为主体,概括论证过程.

比方说:所有人都会死---小明是个人---小明会死

常见式:问题---原因---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思路也是一种演绎过程.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三步:

第一步,发现问题,界定问题;

第二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结构化分析问题);

第三步,得出解决方案.以解决方案为主,概括论证过程.

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归纳推理演绎推理难得多,因为归纳推理需要创造性的思维.

1)正确定义该组思想(找到一个能表示该组所有思想共同点的名词)

人倾向于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是演绎推理,所以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更加容易.

归纳推理演绎推理两种方法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互相补充.一方面,归纳演绎的基础,演绎归纳结束的地方开始,演绎的的一般知识来源于经验归纳的结果,没有归纳就没有演绎;另一方面,演绎归纳的前导,没有演绎也就没有归纳。两者互相渗透,互相转化.

这里需要注意,演绎的顺序很容易被确定,但归纳需要创造性思维,分组容易有遗漏或不完全.因此,分组需要遵循MECE原则(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为什么要用讲故事的形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向读者传递简单易懂、容易接受的信息,比让他们在混乱的思想中摸索,更容易接受全篇的思想。读者只有在感受到强烈吸引力时,才会暂时放弃其他思想,专注于你提供的信息。

相信你有过这种经历:读完了某篇文章,却忽然发现自己其实一个字也没看进去,这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抛开自己头脑中原有的其他思想。

序言应当包括4个要素:S(背景)、C(冲突)、Q(疑问)A(答案)

S(背景)与文章主题有关,是关于主题的公认事实(也可以说是读者已经认可的内容);

C(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提出Q(疑问)的因素;

Q(疑问)是你设想到读者头脑中已有的Q(问题);

A(答案)是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写好序言规则

好的序言不仅能吸引并保持读者的注意力,还能够影响读者对文章的理解,而写好序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序言的目的只是告诉读者一些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因此,序言中仅涉及读者对其真实性不会产生质疑的内容。注意不要在序言中涉及任何读者不知道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可能导致读者提出非你所愿的"疑问"。

2.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答案”。


建金字塔结构的具体做法是:自上而下表达,自下而上思考,纵向总结概括,横向归纳分组,序言讲故事,标题提炼思想精华。

通常你可以采用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方式构建金字塔结构。自上而下的方式比自下而上的方式更容易,因此,建议你应当首先尝试自上而下的方法。

自上而下法

另外我们必须知道表达的目的是让受众接受我们的思想,因此,我们必须以受众为中心(受众是决策者,你是服务者)。受众想听什么,我们就必须说什么;受众想怎么听,我们就必须怎么说。要先迎合,后打动,方能达到我们的目的,否则受众一开始就被拒绝,那么也就谈不上实现目标。

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的五个步骤:

1.提出主题思想(先设定场景——确定目标——明确主题)

场景越具体,内容就越详细,目标也越准确,主题也就越明确。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确定表达的对象,想清楚要解决表达的对象大脑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答案

背景和主题有关,是关于主题的事实,且被读者已经认可的内容。冲突是推动情节发展,引发读者提出疑问的因素。疑问是你前面已经发现读者大脑中已有的问题。答案则是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上一层次的答案必会引发新的疑问,而这一层次,即横向上要用演绎或归纳回答受众的疑问。

1.收集信息,罗列出所有思想要点

2.分类,找出各要点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并进行联接,形成结构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方法并没有绝对的单独使用。自上而下的搭建结构,同时也在自下而上的完善结构;自下而上的搭建结构,同时也在自上而下的验证结构。两种方法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金字塔搭建方法。

那什么是问题呢?问题是现实和期望之间的差距.如果你不清楚问题,通常可以采用连续分析法来界定问题.

1).是否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 判断是否有问题,需要对比期望结果和非期望结果。一般来说,如果期望结果低于非期望结果,则说明存在问题。

2).问题在哪里? 寻找问题的位置,需要从背景入手。

3).为什么存在? 寻找问题的原因,寻找流程上或者结构中潜在的问题。

4).我们能做什么? 其实就是根据问题,罗列可能的解决方案。

(1)设想问题产生的领域

(2)说明什么事情的发生打乱了该领域的稳定(困扰/困惑)

(3)确定非期望结果(现状 R1)

(4)确定期望结果(目标 R2)

(5)确定是否已经采取了解决问题的行动

2.设计诊断框架,使用诊断框架设想客户产生问题的领域的状况

3.使用诊断框架

4.建立逻辑树,使用逻辑树可以从逻辑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可能的方案.

换言之,读者的大脑的思维能力,一部分用于识别接收到的信息;另一部分用于找出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剩下的部分用于理解和记忆所接收到的信息.读者在阅读时,只能逐句的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而且总是在寻找一种能将所有摄入的信息联系起来的结构.

如果不提前告知读者各组思想之间的关系,读者就会自动寻找,这势必会增加了阅读的困难.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金字塔结构中思想之间的逻辑性和相互关系,以便更利于读者理解.

书面上呈现金字塔

在书面上呈现金字塔,应该让读者能从字面上迅速理解和吸收思想.当一组思想转换到另一组思想时,一定要写过渡性语句,第一免得读者感觉太突兀;第二能提前告知读者文章的思路,让读者提前做好准备,便于更快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思想.

1.每一层级的标题不可能只有一个

2.相同思想应该使用相同句型

3.标题用词应该提炼思想精髓,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4.标题与正文分开考虑;标题为眼球而写,正文为大脑而写

5.每组标题应该提前集中介绍;

这样做是为了说明该组标题将解释或讨论的主要论点,以及将要提出的主要思想.如果略去这段介绍,读者可能一头雾水,只有读到文章的结尾才弄明白你在本节想要证明的论点,而这时他可能已忘记前文的内容.

因此,千万不要紧跟文章题目写每一章的标题,也不要紧跟每一章的标题写每一节的标题,标题与标题之间应该有过渡性语句,介绍标题下的主要内容.

6.不要滥用标题

1.每次只演示和说明一个论点

2.论点应使用陈述性语言,而不是标题性语言

3.文本应尽量简短

4.使用简单的单词和数字,字号应足够大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9303.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