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参数  行业  机械  教师  设备  系统  公司  企业 

"立竿见影的答案都是廉价的"

   日期:2024-11-21     浏览:125    移动: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quote/9360.html
↑点击播放 时光对话《一步之遥》导演姜文↑
  时光网特稿 许多人犹记12月15日晚《一步之遥》首映礼的一幕。当140分钟的电影放映完毕,主持人尉迟琳嘉问:“大家觉得电影拍得怎么样?”场上响起的只是稀稀拉拉的掌声。而2个多小时前影片放映伊始,熟悉的龙标画面出现,掌声热烈程度可谓达到当晚最高潮。首映礼过后,《一步之遥》的口碑在一夜之间经历起火与冰的拉锯战。  挑起这场“战争”的是姜文,《让子弹飞》后几乎被捧上神坛的人。评论者眼里的他“雄性荷尔蒙十足”,媒体记者冒着被“教育”的风险仍然争先恐后。但《一步之遥》颇具争议的口碑同时也令“倒姜”阵营得以异军突起。  面对质疑,在公开场合跟网友微访谈时,姜文还能保持住“就怕谁都不聊,观众的高潮观众自己做主”的姿态。但在更为放松环境中,姜文则态度明确:“我到今天也没有看到真正专业的评论,哪怕服装、道具、情节,电影拍得像不像上海……”
  姜文认为,可能是自己以前说话的“不理智”和“情绪化”招来了“同样情绪化的态度”,他甚至认为,“网络上大家都在演(电影中的)王志文”,“根本就不打算听你说什么,你到底是怎么回事,重要的是怎么把你打扮成更有话题性的人再宰,观众会看得更爽”。
《一步之遥》公映前后,口碑经历拉锯战,姜文称没有看到专业评论
  此番时光网记者两次采访姜文。第一次是在11月23日距《一步之遥》遭遇审查风波(12月7日)还有两周,距首映礼不到一个月。那时姜文还没有变成现实版的马走日。坐在记者面前的他并不是以往“亢奋”、“强势”、“霸气”的状态,他不但丧失“攻击力”,还让人看到了他的疲态、被“误读”画上的浓妆、以及“艺术家”拍完电影还得负责叫卖的无奈。
  12月20日,《一步之遥》上映第3天下午,姜文再度专访。此时电影已经历口碑冰火两重天,网上也有铺天盖地的各种解读,把马走日形容成太监的都有。姜文似乎早对观众的反应有所准备,他说不怕影评人扣各种帽子,称与其说他在《一步之遥》中致敬电影大师,他更想致敬有好奇心的观众。至于观众对剧情的疑惑,他的回答有时候依旧似是而非,他希望观众看完自己回去慢慢想,“立竿见影的答案都是廉价的”。
  (第一次专访有视频,第二次专访没有。后者涉及大量剧透,谨慎阅读)

《子弹》的成功让姜文拍《一步之遥》有多大压力?
《让子弹飞》与《一步之遥》剧照,前者的成功让观众对姜文新作充满期待
Mtime:《让子弹飞》的时候你说是自己拍摄电影历史上心态最放松的一次,因为有各种专业人士来帮忙,还有严密的市场评估和投资,跟《太阳照常升起》完全相反,《太阳》就有点孤军奋战的意思。拍《一步之遥》的心态怎样?姜文:原来形容这件事主要是相对于我以前,我经常找一些非专业的人合作,比如说当时的夏雨,《鬼子来了》一半的演农民和日本鬼子的演员,专业的团队没有现在这两个片子那么强大,所以我个人当然会累了。现在各司其职,每个人都有很专业的本领,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有更多时间放在剧本、导演上。Mtime:会不会因为《让子弹飞》大家对你的期待提升,而充满压力?姜文:还好,我是一个很容易忘记事儿的人。我记得我从纽约回来的前一天,我把事儿交代完,等第二天一醒的时候我几乎忘了我拍了什么电影了,很轻松的感觉。我大概记得《让子弹飞》发生了什么,但是从我的选择记忆里基本上把它忘得很多了,因为对我没有实际的帮助。《一步之遥》更多还是从零开始吧。Mtime:你是一个不沉迷过去、也不担忧未来的人。姜文:过去有什么非得挂这儿的事吗?确实没有,而且我确实容易忘。同学聚会的时候我老是在那儿听他们说过去的事,因为有多一半我都不记得了。Mtime:但从零开始的时候要求还是一样严格?就像你工作室挂的那幅字——“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姜文:嗨,那是马珂挂的,是马珂对他工作的要求。但我非常同意,我觉得这么挂是非常对的一件事。Mtime:所以就像编剧述平所说,你每次都把一个电影拍成八个电影的量,你对自己要求挺非人类的?姜文:这可能是个毛病吧,就跟点菜老点多了一样,吃不了也会有浪费。但给观众带来的好处是,我们的选材和最后留在电影中能看见的镜头都是优质的。因为我们有足够的东西选择,而不像有的电影拍得本来不就长,还要拼命补拍,情节就这么多,只能把节奏搞得很慢,弄很多无聊的空镜头,字幕做得很差,我们都有干货吧。Mtime:长期这种状态下来,会不会把自己和身边的团队搞得崩溃?就像你《一步之遥》的导演助理李孟元在香港国际影展场刊上所写,高要求意味着漫长的拍摄时间,昂贵的制作经费和少量的睡眠,也意味着事先商量好的剧本、桥段、效果甚至故事本身都可能推倒重来,与此同时,这些风险的回报往往也高得离谱。他说,姜文和他背后的人都存在少许赌博心理——要么全收,要么回家。姜文:大家吃好东西的时候会累吗,那得多不习惯吃好东西?我拍电影是有一点冒险的意思,冒险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翻两瞪眼,俩结果,一个是你想要的,一个是你不想要的,要么成,要么不成,没有谁能给你保障一定成。《一步之遥》里的上海显然是这样一个地方,在1920年代的时候。跟电影里那些赌徒比,我本人倒是不算有什么冒险精神。
姜文怎么看别人对他的质疑?
姜文觉得“在15号之后的网络上,大家都在演(电影中的)王志文”

Mtime:除了剧本容量大,这次《一步之遥》的拍摄还找来那英、洪晃等不是演员的公众人物。但在发布会上,记者“质疑”你这个,你却绕圈子侃半天跟那英的陈年往事,说她是你大侄女之类的,就是不正经回答问题,是抵触吗?姜文:我不抵触,他该这么问就问呗,而且是可以问,为什么洪晃来演?为什么那英来演?你有理由这样问。但为什么葛优来演?为什么周韵来演?甚至为什么非得叫你自己演?这个就不该问,也有点过分,也没什么可问的。不如这时间问点别的,有点像俗话说的“管丈母娘叫大嫂没话找话”。Mtime:你是觉得没看过我的作品就不要贸然说话,反而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姜文:这么说吧,我选演员还是挺有道理的吧?无论是从夏雨还是后来的宁静,或者《鬼子来了》里边,以及对房祖名的选择都证明是对的。或许大家就是想看这俩人到底能演成什么样,有什么光彩?也许是很好的意思呢?但是我能说什么呢?我只能说你看的时候会有惊喜吧。

"立竿见影的答案都是廉价的"

Mtime:你怎么看这种有可能不了解一件事或者一个人就先去质疑的态度和思维模式?姜文:我觉得其实已经在进步了,已经有自己的态度了。且不管这个态度是多么集体的情况或者多么不够独特和成熟,毕竟是有态度,尤其是有质疑的态度总是好的,比以前好得多,以前大部分人连字都不认识,想八卦都不知道八卦什么,看不懂。我想这个过程过去之后,大家可能会更有各自想表达的东西和态度。过去还不一定比这个好呢,我不觉得过去比现在更好,但是现在可能也没到令人满意的时候。Mtime:你不怎么看自己演的电影,也不太看同行作品,那别人对你电影的一些评论,你会在意吗?姜文:不特别在意。因为人家怎么说是人家的自由,面对作品就是表达他自己,他非得说不可。大家都评论实际上是给我提供认识不同人的机会,大量的文章是在表达自己,并不是在说作品,或者说一个作品也仅仅是个借口。Mtime:你之前在纽约做《一步之遥》后期,去宾大演讲,说拍电影不为取悦任何人?姜文:大概是这样的意思,因为这件事情对我来说是不成立的,怎么取悦?就算你死乞白赖取悦了和那个死乞白赖不取悦的,中间能有多大区别?只是一个蛊惑人家的话而已。说我是为你好,那你还是别为我好了,你自己把它拍好了再说。你为观众好,你怎么知道观众要的好在哪儿?你先踏实把自己长好了,长成一个美女,观众看见就会高兴。你说我为你长一个模样,我为你修修这儿,修修那儿,最后大家谁都不想看了。


姜文怎么看外界的“误读”?
在姜文看来,人和人不了解是必然的,了解是偶然的。
Mtime:外界一直喜欢解读你的电影,老有人用“雄性荷尔蒙十足”来形容你的片子,你认同吗?姜文:冷静应该留在生活里,电影就是来给大家兴奋的,要不然去电影院干吗?我们也会学习打坐,尽量坐得时间长点儿,一两个小时。但你把打坐这件事拍成一个电影,在电影上放,有点不合适吧?大伙去那儿不是为了打坐。可能在电影院的隔壁就是一个专门打坐的地方,但是来这儿大家伙是想感受另外一种东西,起码想看一个故事对吧。Mtime:如果兴奋完了对这个故事有另类解读呢?姜文:那是大家的自由,想怎么解读都可以,但创作者和作品的关系是另外一件事,这两个之间不一定有正常的联系。说实话,谁了解自己?那这人得多简单才能了解自己?还老有人问我,会不会拍一个不像以前风格的电影?什么叫跟以前不一样,我也不知道以前拍的算哪种电影,我怎么能以此为目的?我觉得有点不值得。Mtime:因为你这种“自我”或者“自信”招来大批粉丝,发布会上还有人冲你喊“好剧本成就真男神”,你怎么看男神这个词?姜文:我其实不太知道什么是男神,男神是什么意思啊?Mtime:就是偶像?姜文:神一般都不分性别,分性别还能叫神吗?Mtime:有观众觉得你是个特有范儿的人。姜文:哦,是这个,那是夸我的意思啊,那就多夸夸呗,我不反对。Mtime:你不拒绝做男神。姜文:我是不拒绝他那么说,人家说好话儿我不会阻拦。Mtime:那你原来老说别人对你有误读?姜文:说男神也可能是误读,但是他如果像你说的是好听的话儿,那就让他误读呗。Mtime:这就是误读产生的美,而不是误读产生的灾难?姜文:误读什么都可能产生,但是我不去纠正这个,人家喜欢的或者正沉浸当中的误读,其实跟我没什么关系。我觉得变成一个所谓的公众人物就是说大家有可能认识你,你可能在不一定认识对方的情况下,这个人都有可能被误读着,这没什么奇怪的。你被你妈误读也有可能,这真的有可能。Mtime:所以人和人不了解是必然的,了解是偶然的。姜文:我几乎同意这句话。
  ——在采访临近结束闲聊时,已经是晚上8点半,但接下来姜文还有四个访问。记者说到去年《阳光灿烂的日子》修复版在威尼斯电影节展映,姜文就年轻人的教育谈过一段话:“我曾经也是个年轻人,或者也曾是个不懂事的混蛋,一点点儿从被父母教育、打骂、恐吓、慈爱,慢慢变成今天的我。突然有一天,我有孩子了,他也将要上大学了。我突然发现我得学习。我变得不可以那么武断地来对待一个年轻、有自尊、有自己世界观的一个人,这个让我觉得人真的要不断学习,因为你不断要面对新的情况。”  略显疲惫的姜文语气放松了些,他重新讲起这件事,“我觉得我确实需要学习,因为很多东西我真的不理解,我想理解一下,比如为什么我要坐在这儿被一个人采访,但是马珂和小阎说我不能不来,说他们俩陪我来,那我还是不理解,我跟你们聊这么多,是不是真有用?当然,还有好多比这个更让人不理解的事。”姜文说,等退休了,想做个访谈,冬天弄个大客厅,摆摆家具,夏天就直接坐院儿里,一聊一下午,来的人想说什么说什么,但不是卖乖的节目。
上映后再访姜文
——独家解读五大疑问
6月,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重映场上,姜文露出了招牌式表情
  “马走日,便是在下”。在《一步之遥》上映之后,这句片中的台词竟然成了现实。姜文和他的作品,就和电影中的马走日一样,在艳红的风车下,被不分青红皂白的舆论给“枪毙”着。
  12月20日下午,时光网记者在姜文位于外交公寓的工作室对他进行再度专访,当天阳光很好,姜文也热情地表示,不用担心,想起什么,他就回答什么。规定的采访时间对于这样一位采访对象来说,总是不够用的。他把自己的手机放在椅子旁的案几上,屏幕朝下,是个钢铁侠手机壳,那是他儿子送的礼物。
  相比上映之前对影片捕风捉影的推测,影片上映后反而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谜团。对影片的解读层出不穷,舆论试图做两件事儿:其一,解读姜文,其二,弄懂电影在说什么。姜文说《一步之遥》的剧情似乎都预先拍好了这部电影上映后的结果,他拿《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台词举例子,“听着,你是没看懂,不是没看见” ,眼睛一眯,无奈地笑着。“真给说中了。”他说。
  姜文更关心观众在什么样的电影院里看他的作品,电影院里磨花的3D眼镜,比起拍电影本身还让他担心。在采访前一天晚上,姜文在一场见面会上与观众交流。观众甚至提出了“马走日是不是太监?”、“马走日死没死”这样的问题。他从来不担心影评人给他扣上的帽子,与其说自己在电影中致敬电影大师,他更想致敬,有好奇心的观众们。
  姜文到底是个爱“教育记者”的人,还是个“害羞”的人?“我到底是霸气还是羞涩,你得看我面对的是谁啊?很简单嘛。”
  姜文,还是那个姜文。
姜文成了马走日?——“世道就是这样。可我比马走日要好点。”
Mtime:很多观众都觉得,影片的字幕有时候看上去让人头晕。
    
姜文:没错。(制作时间来不及?)不是来不及做,早就做好了,这不老改嘛。改改就乱套了,而且最后幕后名单的字幕也有点虚了,得后来再重新做。有几个画面可能拍的就是虚的,有时候虚的我也用。现在还好,2D版本马上就要出来了。其实用3D摄影机拍的,很容易做出2D来,它拍的时候是两个机位,现在拿一个机位的出来就行了。还是需要一定的工序,配光的手段和方式不完全一样。看那个的时候视觉上会好一点。
  你在哪里看的?(首映一次、CBD万达IMAX一次)哦,另外一个3D在中国还是,我想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美国好一点。保持好的放映水准很难。比如那个放映机,灯泡,你得按期勤换,银幕勤打扫。咱们这边弄这个,有的眼镜都是花的,这个是挺头疼的一件事。
Mtime:这几天又要给媒体回应关于电影的解读了?
    
姜文:我本来早就可以休息了,结果一堆事又给提溜回来了。很多人也劝我说,现在最好别说话,我说不说话还能有什么好处?胡说又有什么坏处?我就想,我不想太当一个懂事的人,我看特别懂事的人也混的没多好,就是特别懂事的跟不懂事的之间,好坏也就是一步之遥,所以这个事就那样吧。
   
Mtime:电影里,王天王关心的不是马走日有没有杀人,而是如何把他变成更有话题性的人,再宰,观众会看得更爽。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