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使用的语言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
昨天去外面吃饭,一对老两口带着小孙女坐在我们邻桌用餐。
一顿饭的功夫下来,我发现那位不知道是小孩爷爷还是姥爷的大爷的口头禅是:跟你说了多少遍了。
看到小孩敲筷子,大爷严肃地说:跟你说了多少遍了,饭桌上敲筷子很没有礼貌。
小孙女没把他的话当回事,过了一阵又继续敲。
看到老伴玩手机,大爷叹气着说: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总盯着手机股票也不会涨。
老伴听了气不打一处来,怼大爷不心疼家里钱。
看得出大爷是顾家又疼人,但他的口头禅,不仅家人听着心情不爽,连旁边的我都有压迫感。
我心想,如果他能把“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改成说“我跟你说啊”,我敢保证说话氛围肯定不一样。
我回到家对着镜子试了一下,人在说“跟你说了多少遍”这句话时,表情严肃愠怒,语气越来越重,这话自带催怒功效。
偶尔应景地说几次不是事,关键是大爷把这句话上升到口头禅,说得越多,不反驳的人不当回事,会反驳的人直接回怼。
往小了说,砸了氛围;往大了说,伤了感情。
而人在说“我跟你说啊”这句话时,表情亲切柔和,语气呈上扬态势,会让人对你接下来要说的话抱有几分期待。
虽然一个大爷说“我跟你说啊”的样子很难脑补,但我决定在个人语言系统中,用“我跟你说啊”置换掉“跟你说了多少遍”。
刘轩在《幸福的最小行动》中,列了一个表格,一边是消极被动负面的说法,另一边是积极主动正面的说法。
能说“很好”,就别说“不差”,前者是个正面反馈,后者虽然负负得正,意思也是好的,但听到的还是两个负面的字眼;
能说“一切都好吗”,就别说“现在是什么状况”,前者包含一种关心,而后者显示你的预设立场是有状况;
能说“我要”,就别说“我得”,前者有一种主动感,后者显示控制权不在自己手里,多少有点被压迫、不情愿的感觉;
能说“我可以接受”,就别说“我无所谓”,前者让人感觉到舒服,后者就让人别扭,感觉自己或自己的付出可有可无;
能说“并且”,就别说“但是”,前者让人觉得你补充信息,而且突出了重点,后者就是转折和反驳;
能说“最近工作充实”,就别说“忙到分身乏术”,前者有点迂回的小抱怨,但状态还是开心的,后者在外人听来,觉得是濒临失控的抱怨。
积极正面的说法比消极负面的说法,更利于沟通的氛围和双方的关系。
这一点我深有感受,我自己已经从“你听懂了吗”改成“我说清了吗”规避了很多麻烦。
我在沙发上靠着老公的手,说“我会不会压着你的手”会比“你的手顶着我的背了”显得温柔体贴,替人着想。
根据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我们使用的语言能够直接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
还有研究说使用负面词汇,会刺激情绪化的大脑杏仁核,而使用正面词汇能够启动理性的前额叶皮层,多用好词好句对身体有好处。
所以有空审视自己的口头禅和日常表达吧。
揪出那些负面的、抱怨的、催怒的、惹人的,用积极正面的替代装置换一下,会改变我们的关系质量、思考方式和身体健康。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9399.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