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教授曾言,“缔造完美教室,创造生命传奇,离不开教师的独特风格。教师的风格,是一间教室特色的最重要根源。”而对于我本人而言,教育生涯刚刚开始,首先追寻的是生命的成长、自我的完善,其次才能到达可以形成教师独特风格的阶段。
帕尔默说,造成教学困惑的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学科、学生、教师自我。努力回到个人之中,从老师的自我去考量,从人的角度出发与学生开启对话,积极反思,是面对学生时避免恐惧、消除焦虑和困惑的重要手段。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的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这样一种亲切款待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将学生、教师和学科内容的教学融入学习和生活之中。只有拥有心灵的教师才能去启发、引领他人的心灵。我们做好工作的能力源自于对“我们自己是谁”的认识,当坚定地立足于一种真实的自我意识中时,我们就获得了虽然困难但有意义的工作中所需要的动力。我们的心灵之旅使得外部世界的旅行更有价值,也使得学生的心灵之旅更有价值。学生都是有独特风格的学生,老师亦然。鲁迅谈教育时曾提及“适如其分,发展各各的个性”,人生来便是一张亟待书写的白纸,在成长之中究竟绘成何种画卷自是各不相同。阅读,则是丰富学生画卷的重要手段。
我们时常思考阅读的意义究竟为何?杨绛先生曾说: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只有将阅读所得用于思考生活,用生活所感回馈阅读,我们的人生才会在不断地融会贯通之中走向进步。阅读不是为了雄辩和驳斥,也不是为了轻信与盲从,而是为了思考与明理。与碎片化阅读不同,对一本书籍的阅读更加的系统而有深度。如果说碎片化阅读能迅速建立我们对世界的基础理解,也就是这个世界在发生什么,那书籍类阅读则是养成我们的的世界观及思维能力,让我们去思考,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人性如何引导才不至让相同的事情在此发生?我们通过阅读了解他人的思想及故事,将其与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类比反思,起初可能只是一些细微的触动,觉得这样的情绪我好像遇见过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我也认同。但是量变终究会逐步引发质变。
这与传统教育不同,这样的思考是主动而非灌输的,我们并非先被告知一个确定的结论,然后通过这个结论试图去解决问题,而是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思考一步步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一整套的逻辑思维方式。它能让你更快的看出问题的核心本体,得出更贴合自身的领悟见解。读书是会影响潜在的,它会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你的思考、逻辑、谈吐,与人共事等各个方面。读书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一定可以改变人的心境,能够让人获得平静,平静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如今,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多样,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都被围困在信息茧房之中,大家已经很少能捧起纸质书仔细阅读了。各种各式信息的冲击,快餐式的阅读冲击着教育也冲击着人们世界观的构成。因此,阅读不再仅仅是一小部分人会去做的事情,更应该是整个社会都应当养成的习惯。我们经常倡导从“书香校园”到“书香社会”的建设,这样的一条路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领导的决策,教师的引导,家庭的影响无不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儿童开始阅读,让儿童的精神世界变得更为美丽,通过阅读去塑造儿童美好的人格,通过儿童阅读去创造一个民族美好的未来。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之间存在很大的代沟,但是不管这沟有多宽多险,我都有责任跨过去——不仅因为你们在成长道路上需要我的帮助,而且因为我也需要你们的洞察力与活力来帮助我更新我自己的生命”。教师与学生的成长一定是相辅相成的,而阅读则是串起师生间思想碰撞的这一座桥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百本亦定能丰富人生。 《给教师的信:阅读与人生》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9453.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