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
赞美少年的爱,
以及能实时看到这个电影很幸福,感恩!
▽
写在前面:
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原作漫画。
严重剧透,在大致复述剧情的基础上谈感想,大部分是电影和原作对比,如果看出拉踩就是我性格恶劣正常说话就包含拉踩~
▽
电影还在上映中!这两天发新特典。
在日本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是部很好的作品,说这话赌上本人半生的审美。
▽
有缘看到这部电影的是因为一个日本同事喊我一起去看电影,说是绫野刚演的,听说有点BL要素,名字叫去唱卡拉ok吧。
难得有人邀请看电影,啥也不知道就答应去了,反正实在不行还可以影院睡一觉。
然而不抱任何期待的结果是让没看过原作且本身对作品无所谓的人(比如我)在第一次观影时就很自然地投入其中,并且为之感动。
以及有了必须写出这篇长篇大论观后感的使命感。
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电影,加上主观情绪,甚至可以说是完美的一部作品。
到今天看完五遍了,昨天晚上那场现场应该也有一些第一次看的观众,从他们的反应来看,能感受到他们也和第一次看的我有同样的体验,便觉得制作团队的努力传达到了观众。
1.为什么让人第一次看就觉得恰到好处,近乎完美
原作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电影是重新编排再创作之后的另一个完整的故事。
因此要是带着“必须完全还原原作并且还得恰到好处地超越原作”的期待去看,难免会接受不了电影。
电影在原作基础上有很多添加,删减以及改编的部分,最后呈现的效果是,没有一处设定和推进是多余的。
电影和原作在人物塑造上完全不一样,就算是相似的场景和台词也在故事的叙述上前因后果不一样,
毕竟只有一册单行本的漫画无法照搬着拍出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
▽
漫画的表现更多依靠的是作者的个人能力和创作水平,人物的塑造来自分镜和画面,内心活动的气泡以及台词文字。
(其实比起这篇原作,我个人更喜欢一些其他漫画作品的感情处理和节奏递进方式,以及角色塑造)
而电影如果过多依靠旁白叙述角色的内心想法,就会让观众很难投入其中,
因此更好的方式是电影等影视作品更多靠人物的动作,表情,行动逻辑来表现角色的内心活动,从而完成角色塑造,
演员的演技,脚本叙事,台词以及镜头语言各个要素的恰到好处缺一不可。
理所当然的,故事由场景和场景中的角色构成,而角色变得立体则是靠整个故事创作来成就。
▽
而这部电影叙事逻辑非常清晰。每个场景,起承转结都是合理的而完美的。
▽
虽然后面也会说到,先拿一个我喜欢的场景来讲。
很多次合唱部的歌曲前奏作为专场开始的提示:
其中第二次去卡拉ok的回家路上狂儿提到之所以选红是因为对和子的思念,
这之后进入在观影部看爱情电影的场景,电影中台词“为你的眼眸干杯”,
于是聪实想到狂儿是不是也为和子的眼眸干杯了呢,这里观影部唯一的成员栗山说听说爱是给予,
下一秒转场到晚饭时妈妈把鲑鱼皮放到爸爸的碗里,此时背景音乐前奏响起,
再次转到合唱部联系场景,歌词是“爱是在彼此身边互相理解和支撑”。
这是少年聪实从接触到的信息里,关于爱的一些理解。
如果看了电影会知道这个部分的衔接非常流畅。
▽
这部电影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种程度,我认为导演和编剧以及其他所有的创作人员的目标很明确,
那就是讲清楚一个故事,讲好一个故事,而不只是想方设法地拍摄一个被动贴近原作的故事。
2.具体来说人物塑造
像漫画里,狂儿可以直接说出“坐我副驾驶的没有一个能离开我的,女人也是,聪实君也是”来表现他的魅力,很二次元很直白。
而电影则需要通过狂儿的日常行为来展现他是如何有魅力并且让人沦陷的,需要说服观众。
通过一些细节,展现他和人接触时会有一种让人心动的“没有距离感”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比如最初经典的二人伞下的场面,在聪实后来的回忆里,阳光下为了拉近距离而向少年微微倾斜的雨伞。
又比如暴力团一起去的那次唱K,聪实进店时狂儿看似无意义地盯着聪实肩膀的眼神,和聪实一起上楼的地方,虽然画面没有特写,但从背景音可以听到他甚至对店员的“欢迎光临”回应了一句“又打扰你们了”。
以及黑道团唱完歌,点评结束的聪实被吓到土下座道歉,电影加了狂儿也在他旁边跪下来,小弟们也一并跪下来的镜头,很自然的喜剧效果,也从行为举止上侧面烘托了狂儿的形象。
还有后来解围被混子纠缠的聪实时装作饶有兴趣地撩小孩的领子以及解围后很自然地给他整理被弄乱的衣服等等。
▽
同样,要表现聪实的可爱,也需要这些要素,只靠狂儿的一句台词“你可真可爱~”,是很难让人有共鸣的。
电影的聪实不仅是一个恋爱喜剧里的主角,不仅是被动的被环境推着走的中学生,他有自己的想法,苦恼和追求,也有尝试和选择,
他不仅可爱,还很劲劲儿的,更是一个在青春期的烦恼里得到成长的少年,自然这份成长也与和某人的相遇息息相关。
电影加了很多绝妙的并非说教的处事心态,是让人能感受到积极和希望的观点。
一个追求完美少年面对无法控制的成长期身体的变化,逃避面对不完美的结果,
而狂儿带他在屋顶看整个街区,轻描淡写说:如果只有漂亮的事物才被允许存在的话,那这整个城市都得消失了。
这样一句话,让聪实选择面对不完美的自己,并且能在合唱祭出发前对老妈说出:反正肯定唱不好,但我觉得就算这样也没什么了。
这也是让我共鸣的部分,很多人都不愿意接受不完美的事物,这其中包括不完美的常有失败的自己。
而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也是一种成长。
▽
原作的聪实是相对而言消极阴郁的,表情刻画,也是惊吓的部分比较让人印象深刻,比较符合传统BL漫画的“受”的形象。
而电影的聪实即便是性格相对成熟的设定也带着少年鲜活的生命力。
▽
两种故事的存在方式,但我永远更喜欢积极的信号。
3.和原作不一样的处理
两个主角的塑造和原作有很大差别,当然其他角色和设定也是。
「四个场所」
电影由四个和聪实相关的主要场所推进,分别是和狂儿的祭林组相关,合唱部,聪实家,以及电影观赏部(简称观影部)。
本作有很多精彩之处在于这几个场景的流畅转换,带有寓意的合唱曲目(音乐),以及暗示当前状态的电影观赏。
聪实在前三个场所里都很少吐露内心的想法,面对黑道除了偶尔被吓到之外表现成熟,在合唱部是可靠而令人尊敬的部长,在家也是不太表现内心的状态,他唯一最像初中生的地方,就是在观影部,说一些在意的事情,谈一谈电影的感想,吐槽,和电影观赏部的部长的交流也是可看之处,观影部相当于聪实的一个可以逃离现实,得到放松的,愿意吐露心声的场所。电影里的聪实之所以如此可爱鲜活,离不开观影部的这一加笔处理。
▽
至今为止看过的各种作品,很多时候都有“这个角色有必要吗”“这个场景删了也没有影响吧”的感想,但这部作品没有任何一个场景和角色是多余的。
主角俩的相遇一部分归功于被重新塑造的桃子老师这一角色的神经大条。
出场三次加起来可能不到两分钟戏份的聪实老爹,贡献了两个重要道具,伞和护身符。
而进化了的合唱部副部长中川和后辈和田,也不再只是贡献几句台词,也成为推进剧情发展的重要人物。
「桃子老师的主题~“爱”」
原作除了两个主角以外配角都是带过的,着墨很少,也没有太鲜明的或者说积极向的特征。
原作里的合唱部的指导老师是和学生没有过多交集也没有觉察出学生情绪变化的一位普通老师,
甚至在选预备役时给了聪实又一记情绪重击,好似沉闷绝望的现实。
▽
这里多说一句,这部作品的原作和电影还有一处反差也很有意思,就拿围绕着聪实的人物来说,
属于二次元的原作虽然是纸面的故事表现,却在感情基调和人物设定上更贴近现实的压抑,
而电影虽然故事表现方式很真实而贴近生活,实际上人物设定和感情基调会更接近理想的明朗。
▽
电影把没有过多着笔的角色也立体化了,比如刚出场就能把奖杯忘记的合唱部指导老师桃子。
面对学生的质问,笑嘻嘻地讲:大家的技巧没话说声音也到位了可能就是在表达上还缺那么一点点爱吧~
电影里的桃子老师,让和田当预备领唱的理由更加温馨。
原作比较酸涩,聪实没想逃避却被迫逃离,影版是聪实自己选择逃避,却被狂儿的话语感染到决定参加演出。
电影这部分既交代了他们之间感情升温的合理性,又把青春期少年纠结心事的选择权交在了聪实自己手上。
▽
爱这个伏笔也贯穿始终,聪实听到的爱,看到的爱,擅自解读的爱,以及在相处中萌生的爱。
最后,合唱祭和卡拉OK大会场景交错,桃子再次交代大家带着部长的份表达出爱,镜头转向另一边,聪实接过话筒…
我觉得少年们也都在属于各自的场所里表达出了他们对爱的理解吧。
「三个道具」
雨伞,音叉,附身符。
除了附身符是原作里有的,其他两个是电影的原创。很精彩的设定,仍然是有效推进剧情的工具。
乌龟和鹤的雨伞的地方,每次看都能让笑起来。
能买到儿童护身符的老爹,雨伞的品味一定也不差吧~编剧这个延伸太可爱了。
音叉也是贯穿始终,我承认第一次看的时候某个地方把我骗到了。(写太多有点累了,先写两句)
「合唱团三人组」
有点合唱部哈利波特三人组(大阪ver.)的感觉。(详细有机会再继续
「更合理的循序渐进的感情:录像机还是草莓」
前文提到,“就算是相似的场景和台词也在故事的叙述上前因后果不一样”,电影在主角的关系推进上表达得更自然,事件的发生和发展也更有逻辑性。
▽
关于交学费的处理,虽然说原作和电影其实算是两个完整的故事,但这块儿我更喜欢电影的处理。
电影的处理很自然通顺,并且把原作的几个场景融合处理了一下:
因为聪实逃避社团训练,和田去找他的时候弄坏了观影部的录像机,所以聪实想去买新的赔给栗山,
结果买机器的店恰好在黑道出没的南银座那块儿,不得已进去找商店不小心被切小指的混子缠上,狂儿出现解围顺便给他买了那台他买不起的录像机。
电影里没有刻意交代“学费”这件事,因为在电影轻松流畅的叙事里,突然谈交易会变得很生硬。
但结合原作买草莓=交学费的地方,电影里的“你来这里是因为有什么想要的?我买给你”的处理简直绝妙。
▽
原作的处理非常漫画式,感觉买草莓这个情节在原作除了想表达狂儿处事很帅?之外没有必要性。
(有点找不准形容词,因为我觉得原作这个处理比较刻意,有些突兀)
另外原作聪实在已经被提醒不要去那片区域后还是去了危险的地方结果撞到混子,只是因为想送护身符…
怎么说,就是很BL漫画的处理方式吧。
▽
电影里,类似处理得很妙的地方还有很多:
聪实被狂儿知道名字不是自己报上姓名,而是因为给他合唱部的册子上写了自己的班级姓名。
聪实和狂儿“最后”的争吵不是因为狂儿调侃合唱部比赛的拼命程度不如自己的卡拉OK大会,
而是因为合唱部内部的争执被看到且调侃为青春期的情感纠葛。(当然原因也是因为原作以两人为主,而电影的设定更丰富)
狂儿手上的纹身不是直接当事人相见当面说出来的,而是通过镜头语言表现的。
「自然的笑点」
好的喜剧,不是仅仅通过扮丑来搞笑,单纯扮丑的搞笑是浮于表面的搞笑,
真正有意思的喜剧,是让观众也感同身受的,在故事情节的推动中,因为一些场景能真实地笑出来。
举例的话,两把雨伞的地方,狂儿在练习时两首歌的间隙必须插入一首红才能继续下去的地方,
还有很精彩的黑道众人卡拉OK的地方,这里每个角色在唱歌时都有各自的特征,并且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绝对遇到过的类似的。
比如不在调上手还不自觉的跟着声音抖的人,比如没有肺活量每句都唱得像要断气的人,比如高音部分狂抖的人,比如唱得很烂还跟着MV一起跳很浮夸很吵的人……
「绝妙的台词处理」
主要提两句暧昧氛围的缓和处理。
▽
“我的才能不太一样吧。我有找到聪实君的才能。”
狂儿擅长的双关式暧昧台词,下一句以聪实注意转移到对方知道了自己名字而缓和这种台词的冲击。
▽
“下次见面的时候,给你注入元气。”
送附身符的部分的聪实发的LINE。
这两位,有来有往哈,这句在电影台词读起来过于暧昧了,一种可爱的玩梗式调情。
而当狂儿收到这份“心意”发现其实是聪实老爹买的儿童用的元气附身符,转为笑点又缓和掉冲击。
▽
“我可不能丢下聪实君自己死掉啊。”
高潮部分的气氛暧昧到心脏爆炸……但还是有缓和的。
“嗯?…哭了。”
“才没有哭。”
“哭得超级凶啊。”一把搂住,众人哄笑。
「回忆时视角的切换」
在聪实唱「红」的时候穿插的回忆,和故事进行时的上帝视角不同,大多都是聪实视角展现的。
唱歌时动作很浮夸的狂儿,坐在他对面认真给音叉划线的狂儿,注意到掉落的钱包捡起来递给他时表情温柔的狂儿。
还有明明是提供阴影的伞,却因为朝向聪实倾斜的角度反而把他带入了阳光之中,就像在他记忆里狂儿给他留下的那段短暂而闪闪发光的时间。
「每一个场所都有交代结局」
(有机会再继续
▽
让我这样一个业余人士投入到这种程度,一部细节处理堪称教科书的日本电影…
影版在贴近现实生活的刻画中又塑造了一个于我而言三次元的理想故事,里面的感情是充沛的有承载的有回响的,而主角身边的人们是温柔的体谅的可爱可亲的。
4.喜欢的场景(没有客观全是感情)
这样写下来发现前面都提得差不多了,提一下最心动的部分吧。理所当然的,是最后《红》那段。
▽
聪实以为和子是狂儿爱的人,所以对红的歌词有自己擅自的解读。
后来知道是为了博好感装可怜,和子也并不是情人而是老妈,于是对栗山很现实又可爱地吐槽“大人可真是肮脏啊”,观影部的电影此时正好播到小孩被大人给了一巴掌…什么叫环环相扣。
狂儿偶遇合唱团内部的争执,误解成千篇一律的青春的桥段,而这里的聪实既有变声期的复杂心绪,又有三年间的努力被看轻的不甘,也可以解读成还有因为对狂儿有微妙的感情变化但被当事人误解的委屈。
两人争吵之后暂时不再见面,合唱祭当日空镜里上升的飞机似乎在暗示要有事件发生,好不容易接受自己决定参加比赛的聪实,还是因为目睹事故现场情绪崩溃开不了口。
然后在卡拉OK大会,聪实接下话筒演唱的《红》里,情绪的叠加渲染达到最高峰。
▽
“错过的心被泪水淋湿,安慰我的人已经不在了,这份思绪无法传达……”
▽
虽然是狡猾的肮脏的大人,但也得在少年的爱里败下阵来,看着聪实扯着变声期的嗓子唱歌的狂儿奉献了全片最温柔的一个注视,我称为狂儿对聪实沦陷的决定性瞬间。
少年的爱如此真挚而强烈,没有人能不为之动容。
▽
于是第一次看完之后,本人的感想汇总成一句:爱也太厉害了吧!!
▽
(这个部分还有一些想写的,之后有机会再继续吧。
突然想起一个地方记录一下好了,关于名字的地方,狂儿回忆完自己的名字的诞生,提了一句聪实的名字,这里的对照很喜欢。
「聡い果実」,是聪慧的果实,所以没问题。结果却是聪慧的果实和狂儿之间的互相吸引。
彩蛋三年后狂儿的背影,手臂上纹着聪实的名字,于是再感叹一句:爱可真了不起!!
5.关于创作人员
整体来说选角和主演的演技都很出色。
影版的设定补完得很恰到好处,没有多余的不讨喜的自以为是的赘述,相对于原作更贴近现实,人物的感情发展和情绪表现更自然,更有依据。
▽
本人是先看电影再看的原作,看完电影的时候就有种电影于我来说过于完美,大概率只有一本单行本的原作没办法讲出这样一个两小时故事的预感,读完原作果然如此。
不过正因为有原作的设定,中学生和黑道大哥一起去唱K的绝妙想法,才会有这样的一个故事,才能有拍成电影的基础,原作者,导演和演员都很棒。(官方)
▽
在看这个之前对电影信息一概不知,看完查了一下,发现导演的作品确实没怎么看过,履历里唯有乃团《君名希望》mv那行让我亲切了一下。
编剧的作品倒是看过一些。
▽
主演绫野刚和斋藤润的表演非常非常出色。
近年虽然看的日本影视作品较少,但之前看过刚哥同志的一些作品,每部作品的角色设定都不一样,但都把握得很好,所以他的好演技是比较清楚的。
这次的成功,另一个主演小朋友真的非常重要,这样一个年轻的演员,在接戏时毫不逊色,完全看不出痕迹,真的令人惊艳。
影版聪实的那股劲儿,也不知是小演员本身生命力蓬勃还是演技太好,浑身上下行为举止都透露出这是一个干净的可爱的好孩子的气质。
有的地方真的演得太可爱了,后面几遍都是在看细节和表情了。
▽
场刊还没有认真读,不过冈聪实的选角是导演编剧和绫野刚都在的试镜下拿下的,感觉这个孩子真的很有天赋,不过其他作品还没看过哈哈哈,
如果之后有感兴趣的应该会看一下吧。希望他之后能够发展顺利,有更多好的作品,祝福他。
▽
对这部作品很幸运地是能在上映期间了解到观赏到,比较遗憾的是还是有点晚了,2月初他俩一起的舞台问候场错过了。
▽
以上是我对这部电影长篇大论的感想,想说的太多了,总结起来还是一团浆糊……
我感觉自己这个感受差不多是细节都盯到了,但如果还有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欢迎喜欢的朋友们一起交流~~
▽
后记: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9766.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