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概述
个体受挫后的反应
挫折的影响及其管理对策
维护和增强个体的心理健康
ntent="t">挫折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 , 挫折是指人在通向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 , 致使个人目标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所产生的一 种消极、紧张的情绪反应 , 如焦虑、失望、愤懑、沮 丧等。
这种情绪反应与个体在需要产生而未采取行为之前的紧张情绪反应,不但有量的差别(即后者要比前者强烈得多),而且有质的区分(即前者是一种抱有希望的、积极的情绪反应,而后者则是一种丧失希望的、消极的情绪反应)。
ntent="t">挫折产生的原因
(一)客体因素
客体因素引起的挫折叫作环境起因的挫折,它是指由外部环境阻碍人们达到目标而产生的挫折。
自然环境因素导致的挫折:是指个体因无法克服的自然环境条件,从而使行为受阻,目标无法达成,需要不能满足,导致挫 折。
社会环境因素导致的挫折:人总是处在一 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生产水平、社会制度、社会风尚、社会冲突、领导体制、人事制度、管理方式、人际关系等)同个体需要的满足、目标的实现过程之间形成矛盾和冲突, 阻碍目标行为的达成 , 形成挫折。
总体说来 , 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人目标行为的影响 , 较之自然环境因素对人的影响常见得多 , 也严重得多。
(二)主体因素
主体因素引起的挫折叫作个人起因的挫折,主要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局限性。
生理素质的局限:一个人的身高、体形、长相、体质、体力和精力,以及某些身体缺陷、残疾和疾病,经常可能导致个体活动的失败,无法实现目标。
心理素质的局限:是导致挫折的最核心、影响力最强的因素。主要是指个体意识到自己心理发展的水平不高 , 无法胜任当前从事的工作、学习等活动而形成的消极情绪体验。
此外 , 人们心理上还常发生没有构成事实的、想像中的失败情绪,或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机所造成的进退两难的心理冲突,这些都是导致挫折的常见原因:
竞争与合作的冲突:竞争在当今社会已是大势所趋,竞争的结果必然将人分成两类,即成功者和失败者。而另一个方面,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又使得合作变得异常重要,缺乏合作精神的个人或群体很难在竞争中取胜。
欲望的满足与节制的冲突: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不断刺激个体欲望的膨胀,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由于经济条件的局限,也由于传统文化及主流文化的教化,要求个体必须节制那些不断膨胀的欲望。
自由与规则的冲突:作为个体的人总在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 “自由”,但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形式——群体,绝不可能容许每一个人都随心所欲,而是为每一个人、每一种角色都设计了相应的规则——行为规范。
一般说来 , 挫折产生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对个体影响深远的挫折往往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自身的内在因素往往对于挫折产生与否、对挫折的体验和应对等的影响更为深远。
ntent="t">对挫折反应的个体差异
在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挫折,但是不同人的挫折反应则表现出明显的个别差异。
(一)个体对挫折的容忍力
容忍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打击后免于心理和行为失常的能力。个体容忍力的大小与一个人的生理条件和心理特点有关。
从生理条件来说,年轻体壮、机能正常者一般比体弱多病、老弱病残者更能容忍挫折。从心理特点来说,人们的社会经历和阅历不同,社会化程度不同,个体在知、情、意等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的特点不同,这些都影响个体的容忍力。
复杂的社会经历和阅历,有助于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从而能够提高个体对失败和挫折的耐受性;相反,从小在顺境中长大,很少经历挫折者,则很可能对小小的失败难以承受。
对现实正确地认知和判断,对挫折、失败、逆境的辩证分析,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容忍力。对挫折的正确认知和判断 , 一方面表现为能够认识到挫折是难免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挫折最终是可以战胜的。认识到挫折可能使人消沉,也可能催人奋进。
良好的情绪和情感品质,也是增强个体容忍力的重要因素。乐观、热情、宽容、随和的情绪和情感品质对于失败、困境的耐受性高;而悲观、猜忌、褊狭、敏感的品质 , 则容忍力低。
意志品质。人的意志品质的自觉性、坚持性、顽强性、自制力等,都是影响挫折容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容忍力还与一个人的价值观以及其他个性品质有关。
(二)抱负水平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所规定的标准,即自我要求的水平。
规定的标准越高 , 其抱负水平越高,对挫折感的体验会更深,反应会更强,但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动力水平也较高;
而规定的标准越低,其抱负水平也越低,对挫折的反应较弱 , 但又可能缺乏克服挫折的意志和动力。
(三)动机的重要程度
个体的重要动机受到阻碍时,感受到的挫折就大;
次要的动机受到阻碍时,既容易克服,也容易被其他动机的满足所取代。
动机的重要程度与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认识方法、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
ntent="t">个体受挫后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个体遭遇挫折后,必将导致生理、心理和行为等多方面的反应。受挫反应依照发生的顺序,依次是情绪反应、生理反应和行为反应。
(一)积极的理智的行为反应
个体积极的理智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遭受挫折后,能用理智克制受挫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采取积极的方式去克服和战胜挫折。具体的反应形式有:
增加努力:指个体遭到挫折时,对失败进行理智分析和检讨后,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于个人努力不够,以更大的热情和勇气向目标靠近,通过加倍努力以期实现目标。
调整目标:指个体遭到挫折后,通过对主客观因素的分析和检讨,对行为目标进行适当地调整,比如降低目标要求、延长完成期限等,以期获得成功。
改变行为:指个体遭到挫折后,改变行为策略,变换行为方式,另辟蹊径,达到目标。或学习他人成功的思想、方法,使自己能克服障碍,达到目标。
改变目标:指个体遭受挫折后,发现原有的目标不符合实际 , 重新设定新的切合实际的目标 , 并努力使之实现。
(二)消极的不理智的行为反应
个体消极的不理智的行为反应是指个体受挫后,被焦虑、紧张的情绪所控制,丧失理智,采取消极的行为。
攻击:指个体在遭到挫折后,将消极情绪转化为对客体或自身的破坏或伤害。
根据攻击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直接攻击:个体对构成 挫折的人或物直接实施攻击。这种攻击可能是表情上的,如怒目而视;可能是语言上的,如谩骂、指责、讽刺、挖苦、说风凉话等;甚至可能是行动上的,如大打出手。
迁移攻击:个体遇到挫折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攻击构成挫折的人或物,就迁怒于其他的人或物。
自我攻击:个体遇到挫折时,把攻击矛头对准自我,弱者、悲观者较易自我攻击。极度的自我攻击可能表现为自残、产生轻生的念头, 有的甚至会自杀。
迁移攻击和自我攻击均属转向攻击 , 这种攻击只能产生消极后果。
冷漠:是指一个人受到挫折后,将其愤怒的情绪压抑下去,表面上表现出对于挫折情境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的行为态度。
冷漠是一种以间接的方式表示反抗的行为。一般认为,冷漠行为在以下情况下容易出现:长期遭受挫折;个人感到无望无助;挫折情况中包含有心理恐惧与生理痛苦;个人心理有攻击与抑制的冲突。通常性格内向、心理承受力弱、自信心差的人倾向于以冷漠行为对付挫折。
退化:是指个体受到挫折时,表现出与自己年龄、身份、知识修养不相称的幼稚行为。
一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孩童时期受挫折时的任意发泄、毫无理智的反应会逐渐得到控制,并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但有些人在某些挫折情境中,会表现出孩子式的幼稚行为,这种行为就是退化。
固执:是指当个体的行为遭到挫败时,依旧故我地重复这种失败性行为。
在目标的确立和执行过程中 , 个体必须进行正确的估计和分析。一 旦失败,更应理智地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及时调整行为或 目标。否则,一味地简单重复,绝不可能成功。
逆反:是指当个体遭遇挫折后,不仅一意孤行,还会对正确的事物采取盲目反对、抵制与排斥的态度。
逃避:是一种简单而原始的心理和行为反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预知挫折情境的逃避;一种是对既成挫折的逃避。
对预知挫折情境的逃避,是指个体不敢面对自己预感的挫折情境 , 而逃向较安全的地方。这种逃避有三种方式:
一是由一种现实逃向另一种现实,如回避做无把握的、风险大的工作 , 转而做有把握、无风险的工作;
二是由现实逃向幻想世界,即从现实的情境中撤出,转向幻想,如做 “白日梦”;
三是由现实逃向疾病,即藉生理机能的某种障碍而逃避面对困难,这种疾病往往是无意识的,并非装病。
对既成挫折的逃避,亦称否认作用,是指挫折已经发生,而个体在意识中根本不予承认,仿佛那些令人痛苦的事情根本没有发生一样,从而避免心理上的不安和痛苦。如我们常说 “眼不见,心不烦”;亲人不幸去世了,人们常不承认这是真的等。
(三)心理自我防卫
个体受挫后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心理上处于 “应激” 状态。为了缓解心理紧张,人们可能采取一种妥协的方式面对挫折,即自我防卫。
由于自我防卫在性质上具有保卫自我的心理安全,维护自尊心、减轻痛苦、解脱烦恼,以恢复情绪稳定的作用,所以称之为心理自我防卫机制。但采取自我防卫的个体往往对自己的心理并没有清醒的意识。
文饰:也叫合理化作用,是指个体受挫后,为了避免因挫折而产生焦虑、痛苦以及维护个人的自尊心,往往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给予一种 “合理” 的解释,以达到维护心理平衡的目的。
表同:是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感到羡慕的特性或品质附加在自己身上,以缓和自己所面临的不利情境或因不具备这些特性、品质而产生的挫折感。
表同作用有三种表现形式:
一种是通过对自己钦慕对象的言谈、举止、穿着等外在特征的模仿,藉此缓解自己由于无法实现愿望而产生的紧张感;
第二种表同形式是将自己同成功者或有名望的组织或群体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一些间接的光荣,缓解挫折感;
第三种是为迎合对自身需要的满足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人的思想和行为,将自己同他们视为一体,藉此减少挫折。
推诿:是当一个人受到挫折时,把失败的原因推卸给别人,以缓解受挫后的消极情绪。
投射:指个体把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质强加于别人身上,以减轻自己的内疚与不安。如爱传闲话的人总是讲 “谁人背后不说人”;待人尖刻多疑的人往往觉得别人不怀好意等等。
反向:指个体在受挫后,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憎恨与敌视,努力压制自己的感情,做出违反自己意愿的行为。 如过分亲切及屈从,背后可能隐藏着憎恶与反抗。
代替:指个体一旦原行为目标不能实现时,往往把行为转向其他对象的防卫方式。
代替有升华和补偿两种方式。
升华:一般是指个体对那些不为社会所接受的行为和本能冲动自觉加以改变、净化和提高,使之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高尚的追求。如一些恋爱、 婚姻上遭受挫折的人,转而在学业和事业上发奋,并取得成功。
补偿:是指个体目标无法实现,主动放弃该目标,以另一方面的努力来弥补这一方面的失败,即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个体应对挫折的各种心理机制的建设性和破坏性作用:
ntent="t">挫折对个体的影响
(一)挫折对个体的积极影响
当个体以积极的反应方式应对挫折时,挫折对个体具有以下有益的作用。
有利于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行为反应方式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个体能够理智地分析和总结失败的原因,注意从自身因素考察失败的成因。
增强个体行为反应的力量:理智地面对挫折,容易看到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身对困难估计不足、努力不够。此时,挫折给个体带来的紧张和焦虑便转化成了目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
增强个体的容忍力:他们会把更多的注意力指向消除挫折产生的不利结果,而不是沉溺于挫折所带来的消极情绪。正确面对挫折 , 能够提高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性,对失衡心理和失常行为的控制力 , 即增强个体的容忍力。
(二)挫折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降低抱负水平:个体对挫折的反馈结果之一就是通过不断降低其抱负水平,以减少失败的可能性,以及缓解失败引发的不良情绪体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这样,在客观上就削弱了个体持续进步、获得成功的动力。
抑制潜能的发挥:现代生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挫折所引发的消极情绪一方面容易阻断外周信息向大脑皮层的传输 , 阻碍大脑对肢体和器官的有效调控;另一方面还会直接干扰大脑皮层的正常机能,使之处于紊乱、失调状态,从而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活动,降低个体的智力水平,抑制其潜能的发挥。此外,在不良情绪状态下,大脑会释放某些使人身心疲劳的有害物质,使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处于消极状态,甚至可能导致脑细胞坏死,破坏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有损身心健康:现代医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挫折使人处在焦虑、紧张的情绪状态,会引起一系列生理机能的超常变化。
人的体能被大量动员起来,使心智处于高度警觉和戒备状态,同时被消耗的能量又不能获得有效补充,导致体质下降,抵抗力降低,容易遭遇病菌的侵袭。个体持久的消极情绪往往还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肠胃溃疡、神经衰弱等心身疾病的产生。
导致行为偏差:挫折状态下的消极情绪容易引起感情冲动,降低自我控制能力,不能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因此,挫折容易使人轻者言语偏激,重者人身攻击,甚至违规犯法。
ntent="t" style="font-size: 20px;">预防挫折的发生
(一)消除潜在的挫折源
挫折产生的根源不外乎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
对于自然因素:有些虽然是不可避免的,但加强预测和预防,可以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有些只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完全可以避免发生挫折,如强化施工安全防护措施等。
对于社会性因素:应注意引导员工遵纪守法、深化道德与文明观念、 适应民族传统与风俗习惯等。
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应准确看待员工身体、心理和文化素质的差异,使存在某些缺陷的员工不受歧视。
(二)协调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使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反馈,保证组织成员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增强凝聚力;
反之,不良的人际关系,容易使员工之间形成误解、隔阂、冲突、矛盾、对立。因此,协调人际关系是预防挫折的一种有效手段。
(三)改进管理方式与方法
传统的任务式的管理思想、“家长制” 的管理模式忽视了员工的心理需要的满足,容易使员工形成挫折感。
现代管理思想要求管理者不断改进组织管理中妨碍员工积极性发挥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和方法,强调以人为中心,以不同的方式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员工对组织产生归属感、责任感,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现实感。
ntent="t" style="font-size: 20px;">对受挫者进行积极疏导
(一)宽待受挫者
受挫者最容易表现出来的防卫方式是攻击。
宽容受挫者的攻击行为并非出于自身的软弱,相反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帮助受挫者是领导者、管理者的责任之 一。但宽容不等于纵容,管理者在受挫者平静之后,还应对问题进行理智的分析与研讨,帮助他们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变消极为积极。
(二)改变情境
挫折总是在一定的情境条件下发生的,因此,应付挫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改变引起挫折的情境。对于管理者而言,改变情境有两种方法:
把受挫者调离原工作岗位,使之离开受挫情境,转移注意力;
改变组织、 群体的环境气氛,使受挫者能在组织和群体中获取同情、温暖、支持和认可。
(三)心理咨询与治疗
就是通过心理学工作的倾听、询问、 分析、出主意、想办法,使受挫者从挫折中解脱出来。
其中精神宣泄就是一种常用的心理疗法,即创设一种环境,使受挫者可以 自由地表达他受压抑的情感。精神宣泄的方式很多,如通过高强度的运动而宣泄,通过找人诉说而宣泄等。
ntent="t" style="font-size: 20px;">加强人格修养 , 增进心理健康
在管理实践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增进员工心理健康水平,健全员工的人格品质,是使员工减少挫折、超越挫折的根本途径。
(一)提高人生境界
现实生活中,有顺境也有逆境,失恋、失学、失业、疾病之类的逆境,人人都可能碰到。
只要人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目标放远一点,就会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柱,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二)开阔心胸
目光短浅者,心胸狭窄者,总容易被忧愁、烦恼和愤怒等不良情绪所困扰,他们经常把精力置于防范他人、算计他人之上,嫉妒、狂傲、挑剔、虚荣、自卑等不良品质随之滋长。
而只有那些心胸宽广、志向远大、视野开阔、心地坦荡的人,才能始终保持镇定的情绪和乐观的心境。
(三)增强适应能力
适应是指人能够依据环境的变化而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改变。
具有较好适应能力的人,能够正视现实、接受现实,正确评估自己、调整自己。这种人无论在哪一种生活环境中,都能够很好地生存,并能够抓住一切机遇,促成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相反,缺乏适应能力的人,固执、保守 , 墨守成规、不思改变 , 这种人经常在面对新环境、新事物时无所适从、盲目抵制、消极反抗,最终会被客观现实碰得头破血流。
(四)多角度看问题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样的现实,有人看到的是失败,有人看到的是成功。成败与否,往往取决于人看问题的角度。
一个人如果不能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去分析、理解、判断,而仅从一己得失来看待它,总容易愤愤不平,怨天尤人,总容易感觉到挫折和失败。
ntent="t">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1984 年,世界卫生组织曾给健康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
这个定义说明,人的健康应当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三个方面。但是对 “如何判断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 这个问题,至今尚缺乏严格的、统一的标准。一般认为,要根据心理测验、临床和日常观察,以及个人主观体验的报告等几个方面的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做出比较真实可靠的判断。
ntent="t">PS
ntent="t">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提出心理健康可用 “三良好” 来衡量:
ntent="t">良好的个性: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 坦荡,豁达乐观;
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与他人的关系良好。
台湾学者张春兴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是:
了解自己并肯定自己;
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
有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能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有独立谋生的意愿与能力;
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
从现实情况看,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尤其应具有以下特征:
智力正常:只有智力正常,才能对自身、周围环境和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困难以及机遇、方法有效地认识,从而使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工作和生活中体现出来。
情绪健康:情绪稳定表示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协调,进而说明人的心理活动协调。
行为适度:行为是个体在内外环境刺激下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行为适度还表现在人的行为反应符合人之常情,喜怒哀乐、言谈举止均在情理之中。
(二)心理卫生的概念
心理卫生是指维护和保障心理健康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普及心理科学知识,防治身心疾病,纠正病态人格等。
心理卫生的任务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培养个人健全的人格,协助个人采用明智而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各种困难,使个人更好地适应家庭生活、工作活动以及社会生活,增强在各种挫折情境中的适应能力,保护人的身心健康,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
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心理疾病的倾向,以各种心理辅导的方法及时纠正心理机能的不正常活动或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并以各种心理医疗方法治疗心理疾病。
ntent="t">主要心理疾病及其症状
(一)精神病
这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在日常生活 中人们把患这种病的人称为 “疯子”。
其主要症状是:精神错乱、缺乏理智,情感倒错,行为古怪,但病人自己不觉得痛苦。
(二)神经病
也叫神经官能症,这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 它是由各种精神因素引起的高级神经活动过度紧张,致使大脑机能活力暂时失调而形成的一组疾病的总称。
焦虑性神经病:患者痛苦地感到内心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不安、敏感、恐惧,心烦意乱,容易激怒;
神经衰弱症:患者大脑神经活动持续过度紧张,而导致兴奋和抑制功能的失调;
恐惧症:患者对某物体或处境产生剧烈恐惧感,明知无危害,但又不能克制自己;
癔病:患者临床症状复杂,有抽搐、震颤、瘫痪、失音、缄默、麻木、感觉过敏、情感爆发、意识朦胧、假性痴呆等;
强迫性神经症:患者感到某种不可抗拒和被迫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明知此类行为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控。
(三)心身疾病
指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的一类躯体疾病,这 种疾病虽然在生理机能或组织结构上有具体而明确的损害,但找不到生理上的病因。常见的心身疾病有:
心血管系统:原发性高血压、心绞痛、心率过速等;
神经系统:偏头痛、痉挛性斜颈、 脑血管障碍等;
肠胃系统: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神经性呕吐;
泌尿生殖系统:排尿障碍、阳痿、阴冷、痛经等;
内分泌系统:甲状腺机能障碍、糖尿病、肥胖症等;
呼吸系统: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慢性咂逆等;
皮肤方面:荨麻疹、斑秃、神经性皮炎等;
骨骼肌肉系统:周身疼痛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四)人格失常
人格是指一个人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的综合特征。
人格失常是一种人格发展上的内在心理活动不协调 , 是在没有智力障碍情 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失常。
偏执型:主要表现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定、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对挫折情境过分敏感,而且在遇到挫折时易于责备他人或推诿客观;具有歪曲体验的倾向,易于把别人原来中性甚至善意的表示看作敌视或蔑视行为;在生活和工作中容易与别人发生摩擦,难与领导相处,也易与同事不 和,别人常对其敬而远之。
分裂型:主要表现为退缩、孤僻、 胆怯、沉默、怪癖;对现实的认识能力并未丧失,但常做白日梦,沉溺于幻想之中;缺乏进取性,不介入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尤其回避竞争性处境,不关心别人对他的批评或表扬,保持漠不关心的态度。
爆发型:主要表现情绪不稳定,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而且自己完全不能控制。
强迫型:常表现有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过分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责任感过强,常常追求完美,同时又过分墨守成规,缺乏随机应变能力,过分拘谨和小心翼翼;在处事方面,常顾虑小事而忽略大事,通常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办事,以至妨碍别人的自由,对工作过度谨慎,生怕犯错误,遇事优柔寡断,难以作出决定。
ntent="t">心理疾病的预防方法
(一)从小培养健全的人格
培养谦虚谨慎、涵养克制的品质;
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培养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积极进取精神;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稳定的心境;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友爱、和睦相处、谦让谅解的品质;
培养勤劳俭朴、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和追求真理、开拓进取的品质;
培养良好的个性倾向,确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科学的世界观等。
(二)调节和控制不良情绪
其主要方法是理智控制法,就是说,在遇到不良情绪反应时,要调动理智的力量积极地进行思考。一般思路是:
分析问题所在,弄清问题的原因;
重新确立或调整目标,找出努力方向;
选择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心理学认为,控制情绪主要是控制怎样思维。面临紧张不安的情绪反应,若能自觉按照上面思路进行多方位的积极思维,一般就能达到缓解和消除紧张情绪,变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此外,对不良情绪,我们还可以采取转移、幽默、升华等方法来加以调节和控制。
(三)协调人际关系
理解法:理解是协调人际关系的基础,它可以缩短心理距离,增加一致性,有利于求同存异,协调配合;
沟通法:经常交流意见,可以促进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利于消除隔阂和对立情绪;
协助法:相互支援、相互帮助,以实际行动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
谅解法:当双方或者一方对另一方发生误解时,应采取宽容和谅解的态度,这有利于密切关系。
ntent="t">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
(一)言语疗法
人的心理活动是通过言语直接感受到的和意识到的。
通过言语如面对面交谈,系统地讨论疾病,能促使病人的思想和情感发生变化,可使他的整个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即从忧愁变为喜悦,从消极悲观变为积极开朗,从垂头丧气变为信心倍增。
有了这样的精神面貌,病人还能主动积极配合其他治疗,取得更好疗效。疏导、启发、解释、劝说等等,都是言语疗法的具体形式。
(二)环境疗法
针对病人心理障碍和性格特点,安排病人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使传入到病人大脑的信息与原来的信息完全不同,病人逐渐感到新颖、轻松、舒适、宁静和愉快,消除了原来的厌烦、紧张、不安、焦虑和忧郁,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绿化疗法等,都是环境疗法的具体形式。
(三)行为疗法
这和前两种心理治疗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前两者主要是改变病人自己的认识而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而后者主要是改变病人的动作来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
这种疗法必须在医务人员的直接指导下对病人进行训练。病人需要通过训练,学会调整一系列身心功能,如控制自己的呼吸、放松自己的肌肉等。
这种方法虽然病人也须通过言语有意识地了解治疗的动作要领,但主要还是靠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不良心理状态和克服不适合环境的失常行为,使自己能保持与环境的一致。
强化疗法、消退疗法、厌恶疗法、模仿疗法等,都是行为疗法的具体形式。
(四)身体疗法
身体疗法仅适用于最严重的心理疾病,它必须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采用,具体方法有:
休克疗法:即以重击或药物使患者休克,产生强烈的身体痉挛和一时的意识丧失,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药物疗法:即让患者服用 “镇静剂”,以平息其暴力行为,缓解其紧张、忧虑情绪,或让患者服用 “兴奋剂” 以恢复其活力的方法;
手术疗法:即将患者大脑额叶同其他控制情绪的部位切割,以达到治疗效果的方法。
陪你一起成长
ntent="t" style="font-size: 20px;">共享笔记
新媒体丨公众号排版术
手绘丨一种被封印的天生的技能
手绘丨你真的了解色彩吗?
文案丨文案大神训练手册
广告丨秒懂广告学
IT 相关丨SEO 零基础教程
IT 相关丨PHP 全栈基础
设计丨设计的基本规则
设计丨AutoCAD 基础教程
设计丨CINEMA 4D 建模与动画
影音丨Adobe Premiere 剪辑
影音丨Adobe After Effects 动画与特效
摄影丨Adobe Bridge 全局调色
管理丨管理学
管理丨行政管理学
管理丨酒店管理原理
管理丨品牌管理
策划丨商务策划
外语丨英语语音知识
金融丨教你炒股吖
金融丨会计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