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一席”
彭华茂,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在这些对老年人的消极印象之外,还伴随着一些更普遍的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理解老年人,怎么样和他们相处,怎么样去解决相处过程当中出现的矛盾冲突。
老年心理
2020.08.23 杭州
各位好,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老年心理实验室的彭华茂,我做的是老年心理学研究。
一直以来关注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很多,关注老年人的研究相对要少。而且社会似乎在把老年期的界限往前推。北京今年6月份疫情确诊的第一位患者才52岁,大家就称他为“西城大爷”。而我们70后已经有人说我们应该当爷爷奶奶了,和我同龄的同事在他的朋友圈发了这张图片之后,只配了一句话:去你大爷的。
心理学对老年期的界限是60或者65岁,但是大家在生活当中可以看到,60岁的人根本就不像一个老年人。我们的研究数据显示的是,基本认知能力要到70或者75岁才有一个比较大幅的下降。
我个人觉得社会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年龄焦虑和恐慌,原因之一是因为对老年期有比较多的消极认识,大家对老年人这个群体也有一些消极的刻板印象。
比如大家常常问我说,老年人为什么容易受骗?为什么抠门?为什么喜欢转发谣言帖?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看到里头绝大部分都是负面信息。
为什么老年群体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我们一会再谈,我想先谈谈我从自己的研究当中获得的对老年人的认识。
我做老年心理学研究已经十几年了,最开始研究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和背后的心理机制,也做老年人认知功能干预研究。关于认知老化,学界都有一致的结论,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基本认知能力,比如说记忆、反应速度、空间定向、推理能力等,都会出现一个下降的变化,这是一个正常的衰老过程。
我从2013年开始研究老年人的决策行为,决策行为也属于认知能力,它属于复杂认知。在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的时候,我是保有之前的认知老化研究结果的这种预期的,就是觉得老年人的决策会比年轻人差。结果我被自己的数据啪啪打脸,我给大家看两个我们的研究结果。
第一个研究是关于买车。当我们去4S店买车的时候,如果销售给了你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是给你一个基础配置,就是便宜的汽车,你可以往上添加你想要的配置,第二种方案是给你一个高配的汽车,就是贵的汽车,你可以往下删掉你不想要的配置。
前者我们称之为加框架,后者我们称之为减框架,通常人们都是在减框架下花钱更多。我们的决策结果会因为表述方式的不同而不一样,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框架效应。
这种框架效应在很多研究当中都发现了,我们就加入了老年人作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老年人并没有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大的框架效应,他们俩是一样的。
第二个研究是关于老年人决策过程的研究,就是老年人在做出最后的决策之前,会查看较少的信息就做决定吗?
我们通过事先的调查研究,选了一些对老年人和年轻人来说相关性不同的任务,所谓的高相关任务就是对他来说又重要又熟悉的任务,低相关任务是说这事既不重要也不熟悉。
我们把这样的任务放到一个信息矩阵上面,每一个格子里头都是一个属性的描述,你可以用鼠标点开去查看它,你要看多少格子,看多长时间,看多少遍,我们不限定,随便。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业动态
推荐行业动态
点击排行
- 1511怎样提高百度收录
- 1492图片相似度识别算法,百度图片识别算法
- 1393百度贴吧三大邪教之一——戒色吧,你知道另外两个吗
- 13542024年,百度最重用的两位女高管|焦点分析
- 1305如何开通百度账号,并了解开店流程和所需条件
- 1266想升职?这几个岗位轮岗的理由你不能不知道!
- 1257脑血栓十指放血有什么好处
- 1248读书的八大意义,最精辟的总结
- 1249“天然的”就是好的?-我们缺了什么
(c)2008-现在 歌乐夫 版权所有 QQ:3510875288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