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秋意渐浓,在这样一个叶落满地,日光杲杲的时节里,大家在外院的生活也层次分明地展叠着,有日复一日的繁忙,有偶尔淡白的焦虑,也总有踏实而温煦的幸福。
本次“视角”栏目中,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外国语学院西亚系教授拱玉书老师。拱老师真诚地分享了他的生活体验、人生经历,以及在语言学习和学术研究中积累的感受与体会。希望能在这个不断转凉的天气里,给身处“外院大家庭”中的你带来一些或宏观或具体的启发,漫渐人心的温暖和“步履不停”的坚定。
教育背景:
198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获得英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
1985年获得东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世界上古史)硕士学位;
1992年获得德国慕尼黑大学(亚述学)博士学位。
代表作品:《日出东方——苏美尔文明探秘》、《西亚考古史》、译注《吉尔伽美什史诗》等。
1、您本科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英语系,当时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
当时选英美语言文学专业是一种现实选择。我初一还没有读完就因为有一技之长正式参加了工作,成为家乡文工团乐队的一员,到1977改革开放时,我已经工作了四年。这期间,为了实现成为演奏家的梦想,不分昼夜地刻苦练琴,数理化想都没想过,只利用到外地演出的路途乘车时间和一些不方便练琴的休息时间读了一些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