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星期三
今天上午观摩了区域小学生“爱阅读,善表达”的现场赛,赛制很简单,从学生通读的书籍中挑选了《小英雄雨来》《童年》《呼兰河传》《鲁滨逊漂流记》《西游记》五本书,将选手分为五个组,每组四到五人进行读书交流。
根据五本书的内容,分别出了五道题,学生读题,然后进行三个环节的交流。第一是观点陈述,每人2分钟讲述自己的观点;第二是观点碰撞,给大家10分钟的自由发言时间,进一步围绕题目表达自己的观点,首先考验的是抢话语权的反应能力,其次考验选手的倾听、梳理、辨析、表达以及应变的能力;第三是总结陈词,选手再次强调、完善、总结自己的观点。
这些选手都是经过了学区、集团比赛挑选出来的种子选手,在阅读积累、语言表达、思维深度上都有良好的表现,在现场他们落落大方,侃侃而谈,从书中来,到书中去,和英雄对话,和文本对话,理解不同生命背后的成长历程,理解不同角色如何走向成熟,这些爱读书的孩子,不论在思想上、心智上、理解表达上都大大超过同龄人,不得不说,其实人很矮小的,但是却能被读书垫高。
我想,是什么使得孩子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呢,一定是深入而细致的阅读,然后有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并且能够内化然后进行转述和表达。这不正是“费曼学习法”所提出来的“输出带动输入,教是最好的学”的案例吗。
孩子们大都读过这些书,但是,是否真的读通、读透、读懂了呢?因为要进行这样的比赛,倒逼他们深入阅读、思考,并对书籍与人物、故事进行分析,通过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书籍的内容,同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阐述,形成观点与同学交流,实现知识的输出,也可以说是一次“教”的过程——“教是最好的学”意思是说向别人讲述自己的理解,同时也能强化自己的所得,而且还能让自己发现是否真正理解透了,还存在哪些认识上的空白。
在日常的教学中,会发现很多孩子很爱看书,但一到写作就像挤牙膏一样写不出,一篇4、500字的文章要花一两个小时,就算写出来了,文字内容也是干巴巴的,我们常常觉得是读书走马观花导致的,但这样看来,实际上读书仅仅只是完成了“输入”,而缺少了“输出”的环节。孩子们爱读书,但因为没有具体的目标导向,获得对书籍的理解就处于自然状态,人的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很难让阅读的内容牢固地记忆下来,但是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进行转述,就说明内化了所阅读的内容,如果还能够对书籍的内容进行完整的梳理、故事的勾连或是通读之后对人物能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等,就是进行了一次大脑的深度加工,经过加工的信息就能在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与书籍之间建立了内在的联系,这就实现了“输入—输出”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