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立志:宁拙诚走正道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清王朝风雨飘摇的时候。
外有列强虎视眈眈蠢蠢欲动,内有太平军席卷江南冲击北方,整个统治集团中,更是乌烟瘴气一地鸡毛。
官吏卖官鬻爵,浑浑噩噩;士子不知廉耻,唯利是图;军队将帅无能,贪生怕死。
按曾国藩的说法,这些人已经丧失天良,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
在他看来,当时最可怕的不是太平军造反,而是统治阶级本身的人心陷溺、道德沦丧。
就像一棵树的腐烂往往是从最低下的根部开始,一个组织和国家亦复如是,在当时的曾国藩面对的就是一个烂到骨子里的摊子,换一般人早就撂摊子不干了。
但曾国藩想的是,大清王朝如果想要度过这场空前危机,就不能着眼于眼前的军事问题,而是解决人心问题。
只有重建社会的价值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观念和志向。
由此,曾国藩便把与天平天国的斗争,由军事和政治层面,提升到价值和信仰层面。
在“舍身卫道”“忠义血性”的团队理念驱动下,曾国藩的湘军确实表现出异于其他军队的战斗力。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和斗大字不认识一个的农民,组合起来最后居然平定了声势浩荡的太平军。
这种屡败屡战、屡挫屡奋的斗战精神,和作为领导者曾国藩秉持“宁拙诚走正道”的志向,可谓一脉相承。
曾国藩曾在《湘乡昭忠祠记》中回顾湘军成功的原因说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君子之道,莫大乎以忠诚为天下倡,吾乡数君子所以鼓舞群伦,历九州而戡大乱,非拙且诚者之效与。”
这是曾国藩在老家县城为湘军阵亡将士建的祠堂写的记叙文,意思是说:
君子的道义没有比在天下倡导忠诚更大的了。我们湘乡几个君子,即曾国藩、刘蓉、罗泽南等人,所以能把群众号召起来,组织起来,足迹遍及全国,就是凭着这个“拙诚”。
其实不论在任何时代,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伟业,都需要智慧和勇气。
趋利避害投机取巧,都不过是谋及一身的小智,这种小聪明根本无法带领和建设整个团队。
只有少数人愿意且能做到“以国为家”“守拙取正”,从而担负起常人难以担负的责任,创下常人难以创立的功业。
在这一点上,平庸与卓越的距离就此被拉开。
02
用人:尚朴实戒圆滑
如果说曾国藩立志的理念,起手就是“舍身卫道”“杀身成仁”,那么在人才上的选拔,就绝对不能是华而不实夸夸其谈之辈。
虽然曾国藩的这个想法很“美好”,但现实却屡屡让其碰壁。
当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曾国藩作为在籍侍郎,被任命为团练大臣,虽然名义上是朝廷大员,实际上却是光杆司令一个,没有幕僚,没有兵,没有钱。
而当时的清王朝,官场腐败、互相倾轧,风气很坏,非常不利于做事。
但是曾国藩咬牙挺住,凭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千方百计组建团练。当时在长沙练团的时候,当地官员非常不待见他,还总是给他出难题,一个副将甚至还唆使绿营兵丁要打他。
打起仗来,绿营军也是一败涂地望风而逃,毫无战斗力可言。
放眼望去,人人都想投机取巧,争功诿过。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军队习气,曾国藩从编练湘军开始,就特意参与征兵环节,在征兵过程中强调:军官一定要选“质直而晓军事之君子”,士兵则一定要选“朴实而有士气之农夫”。
别看这小小一句话,其实从根本上对整个军人的人才来源做了基本筛选。
在他看来,军队就应该多用朴实而少心窍之人,这样风气才能更加纯朴正直。
曾国藩之所以喜欢用朴实之人,一个原因就是这样的人实实在在,没有投机取巧之心,只要把任务布置给他,他就会往死里打。
而那些圆滑投机的将领,一遇到危险,就爱推诿责任,看到好处又争先恐后。
所以,在湘军的团队建设里,曾国藩从来不用能说会道的将领。
对于普通士兵的选拔,同样也是如此。
湘军军饷在当时是比较高的,所以很多人应募当兵,在湘军早起招兵时,曾国藩每次都会亲自面试。
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如果来的人白白净净,眼睛滴溜溜地转,一看就是“油滑之人”,他马上拒绝,表示不行;
如果来的人皮肤黝黑,手脚粗大,脚上恨不得还粘上泥巴,一看就是刚刚干完农活的乡野村夫,他就连连点头,表示可以。
想知道一个领导是什么风格,看看下面的员工基本上就大差不差。
曾国藩自己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务实之人,所以湘军选的都是朴实拙诚之人,由此也形成了湘军朴实的军队纪律。
就连他本人自己都感叹:“我楚师风气,大率尚朴实,耐劳苦。老湘营恪守成发,故声名历久不衰。”
这话是说,湘军的作风,大致说就是六个字:尚朴实,耐劳苦。老湘军恪守这样的原则,所以能够基业长青。
一个领导人在组建团队选人才的时候,其实就折射出这个领导自己的喜好和价值观。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看似迂腐笨拙,实际上却能过滤掉不少务虚投机之人,对于团队而言,是最好不过的手段。
03
治事:不务虚只唯实
一个企业和团队中,最忌讳的就是全无实际而夸夸其谈。
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对此有这深刻的认识,他强调“军事是极质之事”,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东西。他说自己“恶闻高言深论,但好庸言庸行”,说白了,厌恶那些高谈阔论,只喜欢平实之言,平实之行。
他在关于“实”的概念中说:
实就是不说大话,不求虚名,不做虚浮无根的事情,不谈不着边际的道理。
这个观点,从他一直秉持“五到”“三勤”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何为“五到”?
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
所谓的“身到”,就是管理者一定要亲临现场。
湘军之中,各级将领,从大帅以下一直到营官,都是以亲看地势为行军作战的第一条原则。
像曾国藩进攻武昌,就是先乘小船亲往沌口观察地势;左宗棠攻杭州,也是亲往余杭看地形。他们都是观察地形之后,才制定进攻的方向。
而他的手下将领,刘典在嘉应作战时,在战前的几天,带领自己手下统领、营官们,将附近方圆数十里内的大小路近全部勘察一遍,达到了了如指掌的地步。
开战之后,冲、堵、抄、截,各尽其能,只一战就全灭对手。
除了“五到”之外,曾国藩还提出过“三勤”的说法,也就是“口勤、脚勤、心勤”,其实就是对“五到”的另一种表述。
曾国藩对于下属的要求,往往也是办事要从实处下手。
部下张运兰(字凯章),因为做事扎实,曾被曾国藩一再提拔。有一次,他安排张运兰和宋梦兰配合作战,专门写信给宋说:
凯章这个人办事,都是从浅处、实处下功夫,对士兵的情况体贴入微,希望你和他合作,也要从浅处实处入手。
不仅对人如此,在治事上曾国藩同样称得上是“务实”。
曾国藩曾亲手拟定过一本《湘军日夜常课之规》,其中基本内容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点名、演操、站墙子”三项。
点名是为了防止士兵私自外出,为非作歹;
演操是为了使士兵锻炼身体,积极备战;
站墙子是为了使士兵提高警惕,有备无患。
这些营规看起来平平无奇,甚至有些呆笨蠢,但却是实实在在、脚踏实地抓住了治军的关键。
也正因为这些营规浅显易懂,士兵才能令行禁止听从指挥,成为训练有素的强军。
从团队建设的根本出发,曾国藩显然在打基础的时候,就已经规划了一条一般领导者根本不会走的长远之道。
也正是这样的选择,让他最终在日后的剿匪中日渐凸显实力。
04
作战:扎硬寨打呆仗
很多人都知道,曾国藩其实并不是一个聪明的人,相反,他常常给很多人不怎么聪明的印象。
左宗棠说他“才略太欠”,是个“书憨”;梁启超说他“并时诸贤,称最钝拙”。
就连他自己也自称:“生平短于才”“自问仅一愚人”。
从他行军打仗的风格看,这句话并不是自谦,他自己也承认“行军本非余所长”。
确实,曾国藩用兵很少有出奇制胜的战例,然而他却有自知之明,不焦躁、不怠慢、不高估自己的能力,由此发展出一套“扎硬寨打呆仗”的笨功夫。
他曾经给胞弟曾国荃写过一副对联: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妥,次求变化;
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这幅对联,充分反映曾国藩作战指挥的稳健风格,就是用兵必须充分准备,不求速成,不打无准备之仗。
就以安营扎寨为例,曾国藩规定,湘军每到一地先安营,无论风雨寒暑,队伍一到,立刻修挖墙濠,而且要求一个时辰完成。完成之前,绝不可休息,也不许向太平军挑战。
而光是挖壕沟这一项,就大费周章。
首先,壕沟要深挖一丈五尺(一丈=10尺=3.33米),越深越好,上宽下窄。挖完后开始垒墙,墙高八尺、厚一丈。
其次,在最外面的一道壕沟之外,树上五尺花篱笆,埋在土中二尺,作为障碍。
墙一道即可,沟两道或三道,而花篱笆则要五层或六层。
为什么要下如此笨功夫来修工事?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
“虽然是在这住一晚,但也要做出坚不可拔的态度出来。只要让营寨安如泰山,不能被敌所攻,也就算不上损失了。”
然而,湘军这套笨功夫最初就是和太平军学来的,最后太平军修建工事越来越懒,一天天潦草下去,而湘军则一天天扎实起来。
曾国藩后来发现这个现象非常高兴,只在这一个细节上就可以看出:太平军大势已去,而湘军的胜利指日可待。
也正是这种注重细节和准备工作的风格,让整个军队脱离圆滑务虚作风,真正达到能打胜仗敢打胜仗的结果。
05
文化:唯守诚不弄权
曾国藩的领导力,并非没有权谋的因素,身为一个官员,他也必须和现实妥协,但其待人接物之道,还是以坦诚为本。
早年,李鸿章曾在曾国藩帐下做幕僚,而李鸿章这个人智商很高,少年得志,二十来岁,听从父亲的安排,拜曾国藩为师。
那时李鸿章意气风发,加上家境又好,几代都是在朝当官,有些不好的习气。
曾国藩每天都起得很早,他也要求他的幕僚要起得很早,他的幕府人员要吃完饭天才会大亮。李鸿章才去的时候,有睡懒觉的习惯。好几次别人都吃完饭了,他还没起床。
曾国藩看在眼里,没有作声。
有一天早上要吃饭了,曾国藩不动筷子,下面的人也不敢动,曾国藩就叫人喊李鸿章来,李鸿章马上爬起来,衣冠不整跑过去,看到一屋的人都坐在那里,曾国藩不出声地看着他,李鸿章心里非常忐忑。曾国藩说:
“少荃,此间所尚者,惟一'诚’字耳。”意思是,这里所有的人看重的就是一个“诚”字。
说完这句话,曾国藩起身就走了。经过这件事,李鸿章从此以后就改了睡懒觉的毛病。
后来,李鸿章接了曾国藩的班,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心里没有把握。北洋大臣就是跟外国人打交道的,当时中国积贫积弱,跟外国人打交道是最不好打的。
李鸿章专门坐船到两江总督府向曾国藩请教,曾国藩就问他自己有什么想法。李鸿章说,跟外国人打交道我就跟他们打痞子腔。
曾国藩半天没作声,然后问他,这痞子腔是什么,你打一个给我看看。
李鸿章意识到失言,于是请教曾国藩。曾国藩说,少荃,我觉得跟外国人打交道,还是要本着一个“诚”字,诚恳地跟人家打交道,我们国家积贫积弱,如果被别人抓住什么把柄,只能自取其辱。
李鸿章被曾国藩一言惊醒。
曾有人对曾国藩这样评价:“推诚布公,不假权术,故人乐为之用。”
就是说,他这个人诚心诚意对待别人,渐渐地就能使他人为我所用。
在职场做领导,最忌讳的就是和下属玩弄权术,一旦领导对下属使用权术,下属便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也就不敢和你说实话,于是上上下下全都互相猜忌,互相提防,久而久之,互相内耗。
在曾国藩的身体力行和激励之下,湘军确实形成了一种坦诚相待、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队文化。
用曾国藩的话说就是:“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
而这种“湘军精神”的形成,恰恰离不开曾国藩“以诚待人”领导风格的影响,而这种精神,也是一个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来源。
06
写在最后
在如今这个人人渴望速成的时代,静下心来去了解一个卓越领导者的成长之路,恰恰是我们直面内心的真实过程。
曾国藩曾有言:“天下事,未有不由艰苦得来,而可大可久者也。”
投机取巧,只会得益于一时;拙诚才是大智慧,方可奠基于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