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中国  设备  参数  公司  未来  服务  行业  企业  教师 

原创曾国藩参劾翁同书得不偿失,为日后被贬埋下伏笔

   日期:2024-12-27     作者:caijiyuan    caijiyuan   评论:0    移动:http://sicmodule.glev.cn/mobile/news/15056.html
核心提示:在政治斗争中,文章是否有用要看面对的对象是谁。 如果你的文章针对的对象是老百姓,那么,越惊悚、越出离主流价值观、越信息不

在政治斗争中,文章是否有用要看面对的对象是谁。

原创曾国藩参劾翁同书得不偿失,为日后被贬埋下伏笔

如果你的文章针对的对象是老百姓,那么,越惊悚、越出离主流价值观、越信息不对称、越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就越会激起爱憎,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针对的对象如果是皇帝、如果是权力地掌控者的话,那么,就很难了。

如何评价这件政争呢?

其实,曾国藩的《参翁同书片》之所以取得成功,不在于这篇文章写得多么好。是在清廷明知曾、翁二人为了军费,为了各自势力产生了尖锐矛盾下;是在清廷有意保护翁同书的情况下,清廷又鉴于曾国藩的重要性,从而不得做出象征性惩罚的一个委曲求全事件。清廷本来就不信任汉人武装,曾国藩的这篇奏章其实加深了清廷的不信任。

当太平天国被剿灭后,清廷立刻做出了“报复”。例如恢复翁同书一切职务,谥号“文勤”。相反,曾国藩势力不断被裁抑。剿捻失败、天津教案等一系列失败,使得曾国藩从天上被打到了地上。

本文就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解说。从更广地角度去阐释这篇奏折。

(1)对政敌地攻击,最根本的是实力比拼。文章只是起到号角的作用,号角吹响时胜负已经分了:不要小看清廷对各地官员的信息掌控能力

清廷能掌控的信息并不少,曾国藩参劾翁同书的内容大部分都已经掌握,兼谈清廷掌控天下的手段之一特务统治。不要小看清廷对各地督抚的掌控力度,清廷之所以以少数民族身份掌控天下。

一者,以儒家手段给大部分汉族精英留下了上升路径,以儒家文化统治原中原政权统治地区,很符合儒家和老百姓的“以文化定天下”的理念,具备了法理性;

二者,吸取了明朝的“特务统治”特点,但清朝不像明朝那样锦衣卫、东西厂搞得过于明显且天怒人怨。清朝是利用密折制度,搞得天下官员人人都要小心被同僚举报、告状。所以,你很难确知你身边的人哪些人有密折奏报的权利,你更不清楚,谁会举报你、密奏你。

如果我们有兴趣去看看《清实录》相关内容的时候,就会发现:曾国藩参劾文中所谈及的诸多内容,清廷早在参劾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对他们来说够不上什么杀伤力。清廷和曾国藩对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

(2)曾国藩参劾翁同书的绝大部分内容,事情是怎么回事儿,从《同治实录》的记载看清廷早已经知道

比如曾国藩说的诸多内容,在《同治实录》中的咸丰十一年十月壬申日(十月十七日,即1861年11月19日),也就是曾国藩参劾翁同书前两个半月的时候就集中说过。

那一天,清廷下了10道谕旨。分别是:特赦;严肃军纪;前两江总督何桂清因为生病暂时先押到南京,并好后曾国藩再派人押解到京;胜保剿捻;训斥苗沛霖进攻寿州,要求他自赎其罪否则严惩;谈浙江、江西军务问题;再谈苗沛霖攻打寿州;三谈苗沛霖攻打寿州;二谈胜保攻捻军;谈湖南东路军队裁汰问题。

可以说前两道圣旨与曾国藩、翁同书一事无关,后八道都有关。何桂清、浙赣军务、湖南东路军队裁汰问题都事关曾国藩、左宗棠等汉人团练势力问题。特别是两次谈到胜保,而胜保就是苗沛霖的最初招降者。

那么,我们重点谈谈三谈苗沛霖攻打寿州。11月19日这天三道旨意综合起来有两个思想:

A.苗沛霖是否有擅杀问题。

袁甲三、翁同书都奏称翁同书进入寿州后并没有滥杀无辜,老百姓们也上书朝廷告知真相。苗沛霖功功过过,朝廷会公正处理。希望他忠心为国否则严重惩处。

B.对苗沛霖是招降还是剿杀,清廷拿不住主意

以胜保系原招抚苗沛霖之人,必能知其底蕴。到底是剿杀还是招抚,袁甲三建议问问胜保。但清廷没有下定决心,只是要求胜保、袁甲三、翁同书、李世忠商量着来,应该有“万全”之策。什么是万全?就是别激发更大的战乱。

这个苗沛霖反复无常,本来是该剿杀的,但现在又是太平军又是捻军兵力不够用呀。暂时招抚了吧。但是,苗沛霖之所以请降,一者是翁同书被他抓到“如系翁同书为其所制,不得已代为乞请。”或者听说左宗棠率领楚军已经赶到,所以他才摇尾乞怜。袁甲三等人“完全”之策想清楚后,如果是剿杀,应该立刻飞书彭玉麟、李续宜等部赶来围攻。

第二天的圣旨更多足有二三十道。但主要问题涉及在:民生、浙江军务问题、剿捻三大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何清廷如此重视曾国藩、左宗棠的人了,而任命左宗棠为浙江巡抚了。

总结这两天的圣旨,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清廷方面对曾国藩倚重非常大,南方剿灭太平军都交给了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那时李鸿章的淮军还没有成军呢。满八旗、蒙八旗主要精力放在剿捻以及陕甘问题了。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苗沛霖这种反复无常的人清廷也是没办法。别看圣旨中调动军队,但正如清廷在圣旨中所说的那样“苗练反覆理宜主剿,止以发捻纷乘兵力不敷剿办。不得已而暂事羁縻,姑从(翁同书)所奏。”

那么,说完这些我们再看看曾国藩在参劾文中都说了什么。

(3)曾国藩的《参翁同书片》都说了什么

综合起来,1862年2月8日(同治元年正月初十)的这篇《参翁同书片》,主要是按以下逻辑顺序逐步推展的。原文就不贴了,感兴趣的朋友自行查找。

首先,定性翁同书善于诿过。

即拿咸丰八年(1858年)的梁园打败仗后退守定远“尚可推诿”。可见,“尚可”二字其实很“毒”的。不管翁同书怎么说,这两个字就是一个性质:这个你不用推诿了,就算没你的责任。

这点在1861年11月19日的三道圣旨中虽然没提,但是第二年二月给翁同书定罪的时候就提了。曾国藩为啥没抓着这个问题?因为,咸丰活着的时候就对这个问题给翁同书免罪了!从封建社会礼节看,曾国藩拿这个问题说事儿有些不地道,同时也是在质疑咸丰。

其次,定性翁同书不效忠朝廷、不爱惜百姓,只想苟活于世。

1859年,弃守定远时撇开文武官绅逃往寿州。这句话也够毒,将翁同书定性为“不忠”,别人都为国殉难,你为了逃命苟活。

逃到寿州后与苗沛霖为伍,杀害忠于国家的徐立壮、孙家泰、蒙时中等人。之后,苗沛霖叛变把翁同书抓住,为了活命百般讨好、献媚苗沛霖,甚至为他上奏朝廷抵过。

再次,定性翁同书反复无常,欺君罔上!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疏必杀苗沛霖那是一折三片,可别忘了你保奏他时可是一折二片。前后不过一年多,颠倒是非、蒙骗君主,哪里还有什么纲常法纪!

最后,质问“两宫一王”罔顾国法、规矩!

请注意!作为“理学大师”的曾国藩,作为朝廷督抚级大员,写东西不可能像我这么白。但是,其表达得已经很明白了。“锣鼓听声儿,听话听音儿”,如果玩政治的人看不明白下级写的东西的本质,那还怎么玩“帝王术”呀。

可以说,前面三点都是铺垫,就是为最后的“摊牌”说明翁同书这个人必须要严惩!全篇最有杀伤力就是最后两段儿话,其原文是:

事定之后,翁同书寄臣三函,全无引咎之词,廉耻丧尽,恬不为怪。军兴以来,督抚失守逃遁者皆获重谴,翁同书于定远、寿州两次失守,又酿成苗逆之祸,岂宜逍遥法外?应请旨即将翁同书革职拿问,敕下王大臣九卿会同刑部议罪,以肃军纪而昭炯戒。

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是否有当,伏乞皇上圣鉴训示。谨附片具奏。

综上所述

曾国藩在肃顺被杀后,对清廷是否要对自己下手很是怀疑,参劾片中最后两段话,其实是一种威胁,表明了一种态度。

曾国藩表面上是在说自己“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实际上是在将“两宫一王”的军!反问他们是否因为翁心存是两朝帝师,长期在京城,又支持你们发动政变杀害肃顺,所以,你们才会对他的儿子网开一面?

清廷为了照顾天下安危,只能给曾国藩面子儿、照顾曾国藩情绪(关于清廷的心理参见“云南巡抚邓尔恒被杀一案”,重点推荐!)。只能撤掉翁同书,但因为翁心存的关系,清廷并没有像杀掉

何桂清那样杀掉翁同书。只是做做样子儿,撤职、判处斩监候、继而减为发配新疆伊犁,走到半路就被都兴阿以帮助平乱为名留在甘肃做官,紧接着连续升职。只不过翁同书比较倒霉1864年就病死了。

这么一说,都是排练好了。

李鸿章没有代笔参劾翁同书,兼谈林则徐与广种鸦片谬论

慈禧杀总督抓巡抚示好如日中天的曾国藩,终秋后算账日

杀了巡抚能咋样?咸丰慈禧无奈,假如左宗棠去云南,徐之铭敢动兵

“邓尔恒被杀系列”一共五篇文章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news/15056.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新闻列表
企业新闻
推荐企业新闻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30017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