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
道路交通治理是尤其需要以文化固本培元的领域。在道路交通加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传统挑战和新型挑战交织、可预料风险和未知风险叠加,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最大程度防范交通事故发生,归根结底要做好人的工作,让广大交通参与者的行为更趋于安全文明。因此,充分发挥文化的作用,让交通安全走进人心、建立共识,其意义既在当前更在长远。我们是最有底蕴培育交通安全文化的国度。仰望历史的天空,在“民为邦本”的品读中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生为贵”的千古问答中继承和发展生命至上的理念,在“欲速则不达”的古训中学习快与慢、稳与进的辩证法,在未雨绸缪、亡羊补牢等典故中领悟预防和控制风险的哲学,在各行其道的朴素道理中体会秩序之于交通的意义,在隆礼重法的安邦之道中汲取法治德治并举的治理智慧……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宝藏,为道路交通治理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滋养。过去几十年来,随着汽车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演进,已经逐步形成以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文明礼让、共建共享等为核心意涵的交通安全文化。实践证明,文化作为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与政治、经济、法治、科技等各种资源力量有机结合,将能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通,助推形成更大治理合力。进入新时代的中国,交通安全文化培育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例如,被称为法治范本的“酒驾之治”,让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深入人心;“礼让斑马线”日益蔚然成风,不断展现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气度;走过11个年头的“122全国交通安全日”,在坚持不懈中推动全民交通文明素养悄然提升;交通安全教育进入幼儿园和中小学课堂,对提升国民交通安全意识和知识水平更是利在长远。这充分表明,培育交通安全文化,我们走在了正确道路上。当然,也要看到,我国数以亿计的驾驶人和行人群体中,规则意识不强的还大有人在,超速、闯灯、“路怒症”等交通陋习还比较顽固,“法不责众”心理、“破窗效应”等影响着不少人的行为。这也意味着,交通安全文化培育还有很大进步空间,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久久发力。正所谓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一词,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意为文治为法,以礼乐典章制度教化臣民,在后世发展中延伸为文治和教化之义。培育交通安全文化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强化规则意识。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是成文的道德,从本质上看,交通法律法规和交通道德礼仪都是关于交通出行的社会规则。从“文”到“化”,就是规则不断完善发展、为大众广泛认知并遵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基于此,无论是完善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为核心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是促进严格规范文明执法,抑或是加强交通安全教育传播,都应着眼于教化,以规则影响人心、浸润人心、凝结为共识,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的行为。文化看似无形,却能汇聚无穷力量。道路交通发展日新月异,变化的是随着科技进步更加快速便捷的出行工具和方式,不变的是人们对平安畅达的期望。以文化人,就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为纽带,以共同愿景画出最大同心圆,唤起亿万交通出行者的广泛参与,推动交通安全文化实践遍地开花,成为到处都有的“活跃跃的创造”,为道路交通在安全基础上发展、以发展巩固安全厚植广袤深厚的文化沃土。
来源:公安部交通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