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前言部分来自《电影手册》埃利·劳法斯特(Élie Raufaste)的评论,发布于2023年12月15日。采访部分节选融合了导演范天安在《金色茧房》戛纳首映后不同时期的四次采访内容。
前言译者:Lin
常常在睡觉,偶尔搞电影
采访译者:酶
是在罗德岛吗?
12月14日星期四,越南导演范天安(Pham Thien An)凭借影片《金色茧房》荣获2023年安德烈·巴赞大奖(Prix André Bazin)。该奖项由《电影手册》主办,每年颁发给在法国出品首部长片的导演,以鼓励青年导演的创作。值此之际,《电影手册》在第801期刊登了的埃利·劳法斯特的全文评论。
《金色茧房》不是那种妄图说教的电影。然而,它的开场又确乎揭示了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接起那通电话,谁知道呢,电话那头也许是上帝本人?无论如何,年轻的Thien(黎风武,Le Phong Vu饰)就是这么不无讽刺地想的。他把头埋在浴巾里,无视了手机的震动,沉醉于女按摩师撩人的抚摸。事实上,他的朋友们正在因为非常重要的事情试图联系他。他的嫂子刚刚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遇难,留下了Dao(阮盛,Nguyen Thinh饰),一个充满着奇迹,却没有父亲的小男孩。于是对于Thien来说,一切天翻地覆。在被困于繁杂模糊的日常事务之际,他不得不离开了这座城市,将逝者的遗体运回他从小长大的越南中部高原。在安葬嫂子的过程中,他照顾着孩子,然后开始寻找孩子的父亲,也就是他的哥哥Tam。
范天安的这部长片首作在戛纳的导演双周单元上亮相,并获得了“金摄影机奖”明智的认可。这部影片以回归故土的形式呈现,展现了明显的精神内核。Thien是一个被疑虑吞噬了的信徒。“我过去常常试图寻找某种信仰,但我的理智总是囚禁了我。”他自命不凡地向他城里的朋友如是吐露。回应那通电话,首先揭示的是这一点:响应神的召唤,以重拾对这个颓败世界的一点信念。“你应该接这通电话。”女按摩师提示他。这句话在整部影片中回响,在一个个画面中不断显现:也许上帝就在那里,如此接近,在笼罩群山的浓雾之后。我们因此需要启程去追寻,简单而不假思索地,就像我们追逐蝴蝶那样。
然而,这样的追逐并非是形而上的,它被一种深藏在具体文化结构内部的、令人意外的事物所决定:那些作为少数者的越南天主教徒,Thien和他的家人们正归属其中。《金色茧房》中的人物引《福音书》之典,讨论信仰与神旨。这孕育了一种绵长而令人不安的熟悉感,同时,也排除了某种异国情调。这位年轻的越南导演以全新的视角,明确地引入了一些基督教形象,他们的不断再现成为了影片飘渺而古怪的感觉的来源,并巧妙地融入了一种梦幻般的氛围中。一幅镶金的基督受难像在河中闪光,在海藻群中几乎难以识别。一位退伍军人邀请Thien触摸他的伤疤,这时,镜头突然像极了卡拉瓦乔的《多默的怀疑》。宗教图案从一个源头(西方)蜿蜒流向另一个源头(越南),与场所的地理环境融为一体,渗透进人物的身体与记忆。
然而,即使偶尔显得有些笨拙,Thien并没有表现出一点带孩子的乐趣。范天安的另一个短片《意外不可收拾》(Stay Awake, Be Ready),取自耶稣的一句警言:“所以,你们要警醒,因为不知道你们的主是哪一日、哪一刻来到。”(《马太福音》25:13)这部影片为他的这部长片勾勒了轮廓。聆听着《圣经》含蓄的指引,导演执着于简单而专注的观看与观察。接听电话,但那是在“当下”的意义上接听电话,是在对周遭事物的清醒认知下接听电话。除此之外,《金色茧房》的开场并无其它暗示。即使与影片整体相比,这也是一组非常长的镜头了:镜头最初锁定了一个街头小贩的行踪,随后在足球场旁边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空间。于前景中,Thien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边小酌着啤酒,一边一如往常地交流着他们崇高的信仰。这是一个漫长的固定镜头,一阵大风掠过画面,右侧传来一声巨响,一个摇镜头开始,两辆摩托车相撞。纯粹的感官冲击,既呈现出某种预感,又带给人困惑。范天安预设了一种观察的模式,将对细节的重视作为一种美学催化剂:目不暇接的画面,如同一些卢米埃尔式的景观,伴随着我们对场景的感知,并同时超越了场景本身的含义。
这种极其微妙而平衡的艺术,与眼花缭乱的动作场景并无关系。相反,它小心衡量着运动的效果,并玩弄着那些生活中最微小的断裂时刻。在漫长的过程中,电影逐渐营造一种熟悉的氛围,然后骤然断裂。我们离那些花哨戏法并不遥远,就像电影中Thien分散Dao的注意力时所做的那样。就在这里,电影孕育了一种适时的审慎感,从简单的纸牌戏法到真正显灵的幻影,在一个孩子的卧室的阴影中,不事张扬地完成。
然而,《金色茧房》中最美妙的把戏,与其它的存在有关:气象学的、动物的、光影的……无论下雨还是放晴,大门永远打开,和那些悦人的巧合相遇:突然刮起的风,如同用天气给镜头画上了一个句读……电影仿佛一个开裂的玻璃雪球,被外界缓缓渗透。这也是范天安的创作与中国青年导演毕赣的不同之处。毕赣是一位形式主义者,他的《路边野餐》在2015年也曾让各大电影节着迷。《路边野餐》是另一种梦幻的奥德赛,令人眩晕的一组组镜头构成了影片的节奏,但《金色茧房》与之相比,它用更危险的、毫无缘由的形式撩动着观众。范天安的镜头从不会因为浮华的设计而被抨击,因为他的镜头仿佛一个真实在场的人物,贯穿于各种“缺席”的时刻:例如,在与Luu先生的对话中,摄像机在窗边徘徊许久后才敢进入室内。并且,只要人物进入了一个封闭的空间,就会有各种栅栏、玻璃和薄膜将画面包裹起来。
我们因此需要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影片的原名《金色茧房》(越南语:Bên trong vó kén vàng,法语译名为L’Arbre aux papillons d’or,字面意义为“金蝴蝶树”,故作者在此有重新讨论影片原名之说)。它首先为我们的视线指定了一个位置:我们身处茧房之中,通过茧丝感知世界。一切紧张感都来自外部,仿佛微弱但持之以恒的询唤:这里有街头小贩,那里是震动的手机,别处还有闪烁的灯光。因此,回应现实(接通电话)对于Thien来说,是一场存在主义的远行。他寄生于一场安逸的美梦,这有关如何从中抽离出来,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在这一场痛苦的蜕变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他过往深爱的女孩。她如今成为了一名修女,以回忆的形式出现,将一个小铃铛托付给他。他回想起弗兰克·卡普拉的《生活多美好》(It’s a Wonderful Life, 1946):“每当钟声响起,天使就插上了翅膀。”成为天使,抑或蝴蝶?Thien总是带着疑虑,他没有做出选择。他宁愿触碰,抚摸一种幻象,然后沉入水中,仿佛拥抱着一片失落的土地。
本文地址:http://sicmodule.glev.cn/quote/9200.html
歌乐夫 http://sicmodule.glev.cn/ , 查看更多